返回

大萧条时代1929-1941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部分
书签 书首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大萧条离我们还有多远?

山海/文

中国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这是目前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曹建海2008年7月在《环球财经》上撰文说:“由于工业生产的持续低迷,加上房地产市场的深幅回调,将有一些企业由于经营困难出现破产,银行不良资产急速上升,‘中国式’经济危机来临也并非危言耸听。”

###教授(著名非主流经济学家)早在2005年就指出:“中国正面临重大危机,我们必须对形势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他还说,“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今后几年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是仍有更多的人对此置若罔闻,不以为然。为什么多数人不相信会发生危机呢?”我想,今天杨教授不会再有这样的质问,普通民众对中国经济危机的关心程度不亚于杨教授,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从《大萧条时代》(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等图书的畅销就可略见一斑。

《大萧条时代》一上市就受到读者的追捧,并讯速挤进了全国各大书城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海博库书城图书排行榜(11月1…10日)第6名、大洋网经管类图书第9名、城市经济导报推荐排行榜第2名、晶报排行榜第2名……),在短短十天内15000册图书已售完,赶印的5000册一抢而空。

为什么读者对《大萧条时代》如此青睐?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因为本书的高质量和权威性,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的1929-1941年大萧条时代的那段历史。作者狄克逊?韦克特(Dixon

Wecter)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全景式的历史图卷。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华尔街金融大鳄们惊心动魄的贴身搏杀,而是把触角伸向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身处繁华都市的失业工人,到逃离“尘土盆地”的受灾农民,从孤苦无依的老人,到饱受剥削的童工,从贫困的中西部佃农,到东海岸的知识精英,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全方位地描述了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艰难转型,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心理、行为的关注与描述对面临经济危机的中国读者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兴趣。

然而,《大萧条时代》着墨最多、用心最深的还是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此书,它的读者应该首先是政府官员、决策机构人员、智囊部门人员和经济学家。

如果说几年前我们会问: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吗?那么我们今天要说: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你准备好了吗?也许《大萧条时代》能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章 从富足到寒酸(1)

1929年10月中旬,展现在一个中产阶级普通美国人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的远景。上一年,刚刚走马上任的赫伯特?胡佛总统曾一本正经地宣布:征服贫穷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们尚未达致目标,但我们有机会沿袭过去8年的政策,继续向前,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出去的日子就在前头”。这是一项庄严的经济许诺,其中混杂着很快就会被通俗历史学家称之为“美国梦”的那种东西。更加自鸣得意的是,欧文?费希尔和其他洞悉华尔街秘密的经济学家们都信誓旦旦地向老百姓保证:他们正在凝望一个繁荣的“永久性高原”。

这块富庶的高地——比古老的新教徒赞美诗所珍爱的“乐土”更切实——看上去应该是一场始于内战时期的工业大发展的最终胜利。美国最近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出现在大规模生产的力量中,混合着新技术的奇迹。甚至就在眼下,1929年10月的第三周,有总统及其他名流出面捧场,亨利?福特正在主办“电灯发明50周年庆典”,以纪念爱迪生和白炽灯的50岁生日。摩托车、浴缸、电冰箱、收音机,都是进步的试金石。在时尚和广告的刺激下,要想跟上潮流,所需要的行头不亚于最新潮的模特儿。营销手段带来的压力,甚至怂恿人们购买双份的奢侈品——每间车库里两辆汽车——在消费市场上,已经显示出过度的征兆,这倒不是因为所有美国人都在贪婪地吞噬俗世的商品,而是因为购买力的不均衡。

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与繁荣的中产阶级紧密纠缠在一起。1929年夏天,一位观察者写道:“郊区社群是美国占支配地位的群体。”某些组织——共济会、商人午餐俱乐部、退伍军人协会之类——的团结和友

书签 书首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