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表现出赵云的风采,毕竟是上部电影的结尾大戏,不拍的热血沸腾一点,怎麽吸引观众看下部?」
闻言,韩三坪道:「那后面的大战,是不是要等明年拍了?」
李艺书点了点头:「嗯,等明年春暖花开之际,才会拍摄大战。」
韩三坪问道:「等明年那场戏拍完,应该就差不多可以进行后期制作了吧?」
「嗯,明年那场戏拍完,就差不多可以进行前期剪辑了。」
李艺书感叹道:「说起来时间还挺赶的,97年初就要上映,所以最好明年中旬就得粗剪好,十月份之前搞定。」
《三国赤壁》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以曹操东征乌桓丶之后发兵南下,夺取荆州,击败刘备,赵云七进七出,刘备等人顺利撤退为节点。
而下部就是以诸葛亮舌战群儒,孙刘联军,赤壁大战跟岸上的万军大战为主,之后便是关羽义释曹操为结束。
赤壁大战的戏已经大致拍完了,后面等看素材的时候,才考虑是否要补拍一些镜头。
现在拍的是一些岸上的戏份,主要是以赵云七进七出为主。
至于攻打新野,火烧博望坡等等,这些场景电影中只会简单表现一下,可现实中还是要拍一拍才行。
明年春天,拍的是火烧赤壁之后,曹军岸上部队惊慌失措,被孙刘联军逐一击破,那场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会汇聚最多的士兵。
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火烧赤壁之后,曹军就败了,曹操就跑去华容道了,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国志也记载此战中,曹军被烧死者很多,但大部分的曹军都是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
火烧的不仅是曹军的战船水寨,还包括他们的粮仓。
所以消灭了曹操的水军过后,孙刘两方联合数万兵马上岸,与曹操剩下的缺衣少粮的兵马决一死战,这才是关键所在。
而这场戏,也是突显出孙刘猛将的关键一场戏,也是动用人数最多的一场戏,足足高达5万多人。
吴语森的赤壁,大场面其实是有的,刨除掉酷似黑帮内斗的桥段,有些镜头光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其实还是蛮不错的。
可就是太傻了一点。
居然踏马的还用回光阵,把盾牌反面打磨的比玻璃还亮眼,利用阳光折射,闪瞎曹军骑兵跟马的眼睛,真是让人笑死。
所以李艺书对待这场戏是非常看重的,负责的导演沈好放跟杨光元导演,更是查遍了古代军阵的书籍,又找来历史专家,来多次推演与模拟,最终敲定了一场数万人之间的大战阵法。
时间一晃,来到了1996年1月5号。
赵云这场戏,原本规划的是拍十天半个月,但最后硬生生的拍了二十天,直接跨过了十二月份。
之所以拍这麽久,还是因为李艺书精益求精,这场戏毕竟承上启下,要是拍的不够精彩,还真没办法吸引到更多观众去看下部。
期间,蒋琴琴丶于飞鸿丶陈虹也都来剧组探班,就连远在香江的李佳欣跟蓝洁英,也是在拍完戏后,跑来探班看望。
李艺书时间管理学的不错,倒是没有出什麽岔子。
步入一月份,横店这边,天已经很冷了。
有不少人感冒,考虑到长达大半年的拍摄,李艺书也是让剧组放假三天,让大家好好休息休息。
《刺秦》那边已经基本拍完了,李艺书看了重拍的粗剪镜头。
有一说一,陈凯哥的拍摄功底还是有的,加上又是按照剧本去拍,沈好放丶谢进等导演,偶尔还会去剧组指点拍摄战争戏,这近三十分钟的剧情,一大半的战争戏,拍的还是挺对味的。
其中最精彩的,可能就是上万秦军抵达城外,高呼「大风」的镜头了。
这场戏,李艺书借鉴了后来的《英雄》。
陈凯哥的审美功底是有的,也拍出了他想要的感觉。
本来李艺书还想着请《刺秦》剧组的人,办一个杀青宴什麽的,可谁知道拍完以后,陈凯哥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了。
韩三坪说是他的新片拉到投资,急着回去攒剧组,可实际上是陈凯哥不想见到李艺书,更不想承认对方改的剧情,比他更有趣。
对此李艺书也不在意,反正工具人用完了,接下来就等《三国赤壁》在海外上映,只要在欧美跟东南亚国家票房不俗,那就反手推《刺秦》。
到时候不管是上映还是直接卖版权,都一定能让李艺书大赚一笔。(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