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知否,我成了韩章孙子?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77章 群星闪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自后晋割让燕云以来,中原百姓时常历经辽军铁蹄蹂躏。”

“故而构筑长城防线,保境安民,是国家根本方针大策略。”

“有幸天降机遇于大宋,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不修德政,宠信奸臣,构陷皇后萧氏、皇太子耶律浚。”

“如今辽国离心离德,崩溃在即。”

“固大宋上下,应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选取此时,建功立业,收复燕云,一统山河,告慰祖灵——!”

哲宗小皇帝的这道圣旨,掀开了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河山的序幕。

公元1086年,大宋元佑元年,大辽大安二年六月底,朝廷明发旨意,调动五大战区所属精兵强将汇聚东京府汴京城西侧的岳台。

岳台,亦称“太岳台”,位于开封府浚仪县宣德门前天街西第一岳台坊。

是唐、五代及北宋时期测量日影的场所。

后周显德三年(956),王朴在上呈《钦天历》的奏陈中第一次提出以岳台为“地中”。

王朴认为,在岳台树圭测影,“日之所至,气之所应,得之矣”,天地所合、阴阳所和,满足“天下之中”的特点。

其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背景,唐末五代时期,开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日益重要,取代洛阳成为“四方辐辏”。

后周沿用开封为首都,太祖郭威欲于广顺四年(954)举行新王朝的首次南郊大礼。

太常奏“郊庙社稷坛位制度,请下所司修奉”,遂在开封增修了坛庙等国家礼仪设施;世宗亲征淮南时,宰相王朴留守开封,“广新城,通道路”。

经过几番大规模修整,开封的首都职能更加完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只有文化地位稍居洛阳之后。

王朴凭借岳台在唐开元年间各测影地里位居中央,且影长更接近“天下之中”一尺五寸的特征,将“地中”名号冠于开封之上,这是在文化层面对开封城的建设。

因此此次北伐的点将台就放在了‘岳台’,突出大宋对于此次北伐的势在必得。

“抽调南方战区所属安南都护府、戎州都督府燕达、王恩、李常杰北上听令。”

“抽调东部战区所属所有战船部队北上广济河驻扎集合听命。”

“抽调西部战区所属种诂、种谔、种诊、姚兕、姚雄、折继祖、折继世、折克柔、折克行、折可求、王韶、董毡等人东进汴京听令。”

“抽调中央战区所属狄谅、狄谘、狄咏、沈从兴、顾廷烨、郑骏、郑骁、段成潜,段成泳,耿介川,钟大有,刘正杰等人听命。”

“命令北部战区所属郭逵、章楶、种师道、种师中、姚古、姚平仲、宗泽、高遵裕、刘昌祚、阎鸣、景喻等人严守防区,静候北伐大军。”

在枢密院连续五道命令的下达后,整个大宋瞬间沸腾。

如此大手笔的五大战区一起调动,这可是自神宗朝设立五大战区后的头一遭。

尤其是枢密院调动名单中,那一个个骄兵悍将,堪称震撼。

而所有人都意识到一件事儿,那就是北伐契丹,收复燕云的时机终于到来。

已经卧病在床,八十八岁高龄的杨文广听闻此信,立马上书朝廷,希望能够随军出征,见证收复燕云的过程。

奈何这事儿都没用韩明等人出手,如今偶尔参与朝政的哲宗小皇帝直接给否了。

要知道老爷子这个岁数,还带病在身,那简直是大宋的国宝一级,谁敢让他亲自出征。

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哲宗小皇帝来说,八十八岁的杨老爷子,比祖父、曾祖父还要岁数大,这完全是国宝。

因此在批复的奏书中直接否决了对方了提议,这可把老爷子难受的够呛。

最后把脸求到了自己的老友,已经退休颐养天年的英国公张文弼身上。

两个老爷子都是八十的高龄,一见面一合计,感慨时光不多,应该为大宋的盛世献出最后一舞。

他们合伙找到了忙活调兵遣将的韩明身上,将自己最后的机会放在了这位弟子身上。

“您们这是可是为难死人了!”

韩明在枢密院气的直跳脚,有心想把两个老爷子轰出去,但是看着白发苍苍,还颤颤巍巍的样子,又忍不下心来。

最后只能通风报信,把杨文广和张文弼的家人子女叫来。

杨老爷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