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千机志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0章 请君入瓮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七月十五,佛道的重要日子。

道教有“地官七月十五中元赦罪”之说,故称中元节。佛教则有目连广设盂兰盆供,借十方僧众之力救母之说,故称“盂兰盆节”。

七月半也是民间秋收祭祖的日子,乃本朝的盛大节日。朝廷敕令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

洛阳城一扫旬月来的震肃,百姓走上街头、涌进寺庙、营盆供佛,山门内外,车水马龙,鼓笛声声、喧喝叫卖声不绝于耳,端的是热闹非凡。

今年皇家的盂兰盆会选在旌善坊的崇化寺,明崇俨生前住在旌善坊,二圣的心意不言自明。皇家仪仗过处,幡节龙伞、百官恭送,皇家盆供金镶点翠、珍果百味,一路上围观百姓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碧霞宫的中元普渡法会则和往年一样,道士建醮祈祷,敬祖祭祀、拔度亡灵。前来祭拜祈福的信众却比往年多了很多,把道观挤得水泄不通。一眉道人到访让这座道观的名声一夜间如雷贯耳,仿佛今年地官在此降下。

申时刚过,青夕道长和碧霞宫众弟子已在洛水北岸一眉道人指定的地方设坛,准备酉时的涤血逢赦法会。这段洛水的两岸都站着碧霞宫的道士,河边有百姓在放河灯,岸上已有不少百姓聚集,等着一睹仙道现身。

已近酉时,洛水两岸灯火荧煌,河面漂满各式河灯,星星点点,犹如天河星海。

百晓头戴斗笠、穿着洗得发白的灰旧布袍走在人群中。每次易容之后,他不仅容貌大变,连心境也随之改变,完全没有了百晓的影子,连卓不浪也几乎认不出他。这一刻,百晓不是在演一眉道人,他就是一眉道人。

世上成事者,必有坚忍之志、久久为功。百晓能成就一眉道人,并非取巧,他细细构想了一眉道人的心性、形貌、言行,甚至步态、方术。

《道德经》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百晓心中构想的一眉道人,心静如水、至朴至简,道术亦居实不华。他日日深研苦练,已练到随心变换、形神合一,方术亦大为精进。

江湖方术大多不过是障眼之法,难登大雅。真正的方术含奇门遁甲之秘、匠造机巧之艺、医毒武戏之理,乃是一门莫测高深的大学问,其关窍皆是各家的不传之秘。百晓做书童时用小郎君给的银钱四处求师,学了二十余载也仅是初窥法门。他穷尽所学为一眉道人创了几样独特的方术。

酉时已到,百晓离开人群,走到洛水边,弯腰用洛水洗手。河边还有许多年轻男女和孩童在放河灯,没人留意他的举动。

百晓起身缓步走向河中,在洛水上如履平地,这是百晓为一眉道人独创的方术“涉水”。河边有孩童看到,大声疾呼“阿娘,你快看”。河边顿时发出阵阵惊呼声,引得洛水两岸的人群全都望向了洛水之上的百晓,人群中有人高呼“一眉道人”!

百晓不为所动,淡然前行,脚边河灯飘过,如行于星河之中,一派仙姿。百晓行至法坛处,弯腰用左手托起一盏小河灯,右手摘下斗笠。斗笠从胸前落下,挡住河灯的瞬间,百晓手中的河灯变作一只白乌鸦飞走。

百晓转身走上北岸,将斗笠放在一边,朝法坛后面的青夕道长抱拳施礼道:“请恕贫道不敬,劳烦道长和碧霞宫道众设坛。”

青夕道长还礼道:“道长为洛阳百姓祈福化劫,碧霞宫众弟子自当戮力、共济众生。”

百晓微一点头,回转身面朝洛水,手中多了一把如意,口中念念有词。突然,手中如意扬举,指向天空,一道闪电冲天,人群中顿时发出雷鸣般的惊呼声。

百晓毫不停滞,如意在手中一转,再指洛水。这手轴棍旋的手法是卓不浪的习惯动作,也是百晓给卓不浪发出的暗号。

隐于大槐树上的卓不浪立刻释出电闪,电闪经指环、杖刀和一个镂空的铜线方筒,再循铜线导入洛水中。洛水中铜线密密缠绕拉扯,如同层层蛛网,有的铜线绞绕成辫、有的盘绕成圈,都是卓不浪等三人精测细算织成。电闪流过铜网,洛水中电光闪耀,水面渐有雾气,人群中惊呼声不断。

百晓把握节律,手中如意再转,自胸前扫过。水面顿时气蒸雾缭,黑白混腾,仿若八卦浮现。水面河灯点点,气雾中烛光幻彩,如临太虚仙境,蔚为奇观。碧霞宫道众掐诀诵经,人群中很多人跪下祈祷。

气雾渐散,百晓如意三转,竖在额前。面前的这段洛水忽然变得血红,但很快又消散不见。水面不时冒出一缕缕红烟,异状可怖,人群中惊呼声再起。

百晓收起如意,转身走近几步道:“道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