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谨小慎微,苟到终结乱世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2章 见君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即将称帝,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神都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

殿前试人自此始。

自宋以后,殿试成制,在科举考试的最后阶段进行,由皇帝亲自出题并主持考试。

考试内容可能包括诗赋、策论等,考试地点在皇宫大殿,如太和殿或保和殿。

明德十八年三月朔日,刚刚破晓,贡士们就自南天门入宫参加殿试,一百五十人的队伍一路走来,竟未传出任何声响,亦无人敢东张西望。

普通人对于皇城的敬畏可以体现在,前方引路的太监只是回头一看,众人已吓到不敢动弹。

皇城威仪,谁不心生恐惧,入宫面圣,谁不胆战心惊?

本次殿试的考场设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考试时间为十二个时辰。

虽然时间很长,但一般不会有考生想去出恭。

因为一旦如此,就会被视作对陛下不敬,巡考会在其卷子做下标记,取消他的考试成绩。

因此,考生在考试前都不敢吃饭喝水。

广场上有一排排小桌,桌上已铺好试卷,众士子验明正身,列坐其后。

虞帝姚重华着一黄色袍服立于前方,其上绣有九条金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被绣织在衣襟里。

虽年事已高,却不显老态,明明脸上平和,却不怒自威。

考官禀明虞帝诸事宜安置妥当,得陛下首肯以后,一声令下,考试开始。

本次殿试需作答两篇文章。

其一为官场应用文,其二为策论。

考试开始以后,虞帝并未在此待上多久,便不知去了何处,只是太子姚温和诸位考官一直未曾离去,众人也不敢放肆。

陈明俯头看向第一题:“汝等皆为过了会试的大才,如何使君王尽用其才?”。

没想到这次的官场应用文并未考将来为官时会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反而是考了个“为君所用”。

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陈明略加思索,便在纸上答道: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为臣者当修身明德,首重君臣父子,不俞礼制。

居庙堂之高,当亲贤远佞,徐徐图之。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弃,而后佐君用才。

辅君之时,宜应因君而为。若君王贤明,则因势利导,助其建功。若君王昏庸,则匡正其行,使其目明,能决黑白之色;耳聪,能辨清浊之声;睿智,能审得失之地。

虞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驱除元人,恢复中华,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此不世之功,唐宗宋祖亦不及也。是以当世有才之人,若非自取,必能尽其用也。

第二问,策论的题目是:“当今朝廷,内忧外患,忧从何来,患在何处?又当如何解决?”。

没想到这第二道题竟出得如此大胆,陈明怀疑,这次殿试出题的可能并非皇上,而是太子殿下。

第二道题,难度颇大,陈明思考半日,方才下笔:

内忧者,尾大不掉也。外患者,西有元人,虎视眈眈,南有巴蜀,伺机而动。我汉人疆域遗失小半,不可不忧也。

为解内忧,须加强君王之统治,避免外戚做大,《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亦要加强朝廷对各州县之统治。

各直隶州要员应尽量不在一个派系,以免官官相护,继而坐大,当设立都司,监督每直隶州“大员”治理州府,时时上报朝廷。

应对外患,需国富民强。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若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归附,兵士方能不顾生死,甘冒矢石,为国而战。

宋主昏庸,庙堂乌烟瘴气,蒙古人才有可趁之机,入主中原。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元人强在骑兵,其素以马背上得天下。蒙古铁骑疾驰如风,奔袭如电,非数倍乃至数十倍之人不可战胜。

我大虞须一面发展人口,一面开设牧场,引进胡马,训练骑兵。不须胜过元人铁骑,但求能阻其一二,此时配以数倍步兵冲杀,或可战而胜之。

今三国并立,元人势大,我大虞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