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末世:废土黎明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章 道德与生存的抉择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锦上添花”

而非

“雪中送炭”,甚至拒绝配合志愿者教师的工作。还有部分人在长期艰苦环境下,形成了顽固的自私观念,对道德教育嗤之以鼻,公开质疑其实际效用。面对这些阻碍,叶辰与艾琳没有气馁,他们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用实际数据展示教育文化建设带来的爱、积极变化,如某基地通过道德教育后,内部矛盾纠纷减少了近七成;另一方面,他们与各基地领导人深入沟通,争取政策支持,为教育文化事业开辟绿色通道。

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努力开始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幸存者在学习与参与文化活动中,内心悄然发生改变。互助行为逐渐增多,资源分配时的争吵减少,人们开始用更理性、更人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尽管距离理想中的和谐社会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这星星点点的改变,如同黑夜里的微光,给予叶辰和艾琳以及所有向往美好未来的人们无尽的希望,让他们坚信,只要坚守信念,持续耕耘,人类终将走出阴霾,迈向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征程。

可是,平静之下依旧暗潮涌动。部分心怀叵测之人,开始利用道德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名义,暗中串联,试图谋取私利。他们打着弘扬文化的幌子,将珍贵的手工技艺制品私藏,拿去与其他基地换取稀缺资源,全然不顾这是大家共同的文化财富,应共享以凝聚人心。还有些人在志愿者教师授课时,故意提出刁钻问题,扰乱课堂秩序,企图让教育无法顺利推行,以维持他们习惯的

“弱肉强食”

生态。

叶辰和艾琳很快察觉到这些异样。叶辰果断采取行动,成立了专门的监察小组,成员来自各个信任的基地,负责巡查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确保公平公正,杜绝资源被私吞或教育被破坏的现象。监察小组如同敏锐的鹰眼,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绝不姑息。

同时,为了强化道德教育的深度,艾琳精心挑选了一批具有感染力的真实故事,编纂成册,分发到各个基地。这些故事涵盖了从灾难初期人们相互扶持求生,到重建过程中舍己为人的感人瞬间,用最真挚的情感触动人心。例如,有个年轻女孩,在食物极度匮乏时,将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分给了一群饥饿的孩子,自己却饿晕过去;还有一位老者,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在基地面临能源危机时,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利用简易材料修复了发电设备,拯救了整个基地。

在面对那些顽固坚持

“优胜劣汰”

观点的人,叶辰并没有选择强硬对抗,而是发起了一系列公开辩论会。他邀请各方代表,包括这些持有异议者,齐聚一堂,就灾后社会的发展方向、道德与生存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辩论场上,叶辰用详实的数据、感人的事例,有理有据地阐述着人道主义与合作共赢的必要性。他指出,在过往的数次危机中,正是因为大家携手共进,才度过难关,而非依靠所谓的

“强者至上”。那些曾经质疑的人,在一场场辩论中,渐渐被说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

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对重建美好世界的向往,艾琳提议举办

“希望之星”

评选活动。各个基地推荐在道德、创新、贡献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成员,通过全民投票选出最终的获奖者。这一活动不仅让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向榜样学习的热潮。获奖者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激励众人前进的动力。

在教育方面,叶辰和艾琳发现单纯的课堂讲授还不够,于是拓展了实践教育环节。比如组织学员们参与到公共设施的建设中,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协作;开展模拟资源分配的游戏,让大家在趣味中理解公平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幸存者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团队合作与公平分配的意义,将所学的道德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叶辰和艾琳更加坚定信念。他们看着身边的人们一点点改变,从自私冷漠走向互助友爱,从只关注生存到开始追求精神富足,心中满是欣慰。虽然距离理想的和谐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们知道,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持续不断地努力,人类终会彻底摆脱灾难的阴霾,迎来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全新世界,在那里,道德与生存将不再是难以平衡的天平两端,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人类美好未来的坚实支柱。

而在这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叶辰也时常陷入沉思。他意识到,道德教育与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不同阶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