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本想辅佐始皇,被迫成为匈奴单于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02章 实验成功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的工匠愣住,怎么没有反应?传说中的爆炸哪去了?

这时,李荷华身边的秦卒,按照命令,朝那片区域射出一支火箭。

砰——

一团巨大的火球冲天而起,因为爆炸引起的炙热风浪席卷看台。

“啊?”

........

++++++++++++++++++

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惊呼。

“阿荷,成了!!!”

李荷华的副手激动得喜极而泣,抱着他大喊大叫。

他一直在李荷华身边打下手,清楚对方为了这一天,到底付出过多少。

通宵熬夜是经常的事,最夸张的时候,甚至连续五天没有合眼。

看似原理简单,无非是将糖液丢进油水混合物。

可是,如果想调配出最合适的剂量,必定要进行无数次实验,然后经过大量的计算。

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算盘,算盘起源于东汉时期,秦朝用的筹策。

筹策,顾名思义就是用的竹条作筹,“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根据《孙子算经》得知,“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百万相当。”

简单理解,就是将竹条按规则摆放,在此之上加减乘除,甚至包括正、负整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开方等更有难度的计算。

可以想象,如此复杂的数据,要想统计核算该花费多少时间?

天底下,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李荷华只是笑笑,他的脸色看起来十分平静,没有波澜。

或许,他不是不兴奋,而是兴奋过头导致看起来有些呆滞。

“走吧,与我一起,上前看看。”

待到火焰燃烧得差不多的时候,李荷华带着副手来到爆炸地点,考察场地,以及寻找残骸,记录数据。

接下来要攻破的,就是关于玄液炸弹的量产问题了,后续保养,设立使用规则,以及各种未知的问题。

他们要面对的挑战,一点都不比现在要小。

......

陇西郡的大秦军工,试爆玄液炸弹的消息,八百里加急连夜送到咸阳。

嬴政刚准备躺下,一封急信传来。

“陛下!大喜事啊。”

“何事?”

“云汉那边,成功了。”

云汉,即银河,是大秦军工的代号,取名自《大雅·棫朴》:“卓彼云汉,为章于天。”

作为另一个神秘机构,四方神台是以星宿命名,那大秦军工称为“云汉”,倒也合理。

为何取名为“云汉”呢?

首先,从秦国开始,历代秦王就格外注重军备发展。

秦国的青铜制造,在战国七雄中当属最强。

众所周知,秦剑长度达90厘米,青铜确实很硬,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韧度很差,非常容易折断,因此青铜剑不宜做得太长。

我们都知道,在搏杀之中长制武器肯定是占优势的。

那么问题来了,其余六国为何不效仿秦国呢?是因为不喜欢吗?还是做不到?

战国末期,由于复杂的外交关系,七雄都在努力发展军事。

魏国选择培养特种兵魏武卒,赵国选择学习胡服骑射,楚国忙着研究山体游击战,韩国虽小,但他们的弩和利剑令人忌惮,至于燕国和齐国,就不说了,要武将没武将,装备又不行,只能摆烂。

而秦国呢?他们将重心放在如何增强兵工业。

首先是远程武器的研发,在短短几十年间,秦弩的极限射程就超越了韩弩。

其次是箭头的改良,根据挖掘出来的秦国箭头,无一不是三棱形的,而同时期六国的箭头仍为几百年前的翼面,毫无进步。

三棱形箭头VS翼面箭头,无疑是三棱形箭头更猛。

翼面箭头虽然杀伤力更为强大,但是有个致命缺点。

为了能射的更远,必须要减配箭头重量,只能将翼面做得又轻又薄,从而导致准度不精确。

秦国反其道而行之,他非但没有减配箭头重量,反而加大。

工匠们将三个棱角的弧面都打磨成一个标准,造型与子弹差不多。

三棱形箭头在飞行时,能极大的减少空气阻力,不仅射击距离更远,还提高了射击精确度。

也许有人会疑惑,既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