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西山岛玻璃工艺的提升,制造出了清晰度极高的玻璃镜片,这为天文观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林振兴凭借后世的知识,指导工匠们将这些优质镜片组装成天文望远镜。这些望远镜在这个时空堪称先进,其镜筒修长,支架稳固,能够清晰地观测到天体的细微变化。借助这些望远镜,研究人员对天体的运行轨迹有了更精确的观测。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木星的卫星以及金星的相位变化,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细致程度远超以往
。
与此同时,林振兴还带来了后世先进的历法体系知识。这一体系融合了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对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有着精准的认知。林振兴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了部门中的学者们,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白日里,宽敞的庭院中摆满了浑天仪、日晷等古老而精密的天文仪器,以及新制造出的天文望远镜,研究人员们借助这些工具仔细观测天体的运行轨迹,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夜晚,烛光摇曳,他们围坐在桌前,翻阅着《甘石星经》《授时历》等古今中外的天文典籍,结合林振兴带来的后世历法知识,进行着复杂的计算和推演。他们结合后世先进的阳历算法,融入源远流长的黄帝纪年,同时参照传统黄历,对历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改良。每一个数据的确定,都经过反复的验证;每一条规则的制定,都凝聚着众人的智慧。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钻研,无数次的推算、验证和调整,他们终于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历法体系——林振兴将它命名为黄历。新黄历以太阳公转周期为基础,精确计算出一年的时长,同时巧妙融入阴历中丰富的节气变化,如立春、谷雨、霜降等,将天文科学与农耕文化完美融合。依此纪年,今年为黄历4329年,干支纪年壬申年。它不仅能准确反映季节的更迭,为农事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还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入其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承。
年前,为了让新历法、国号以及年号的信息深入人心,林振兴下令,官府通过报纸和基层管理人员,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宣传。
报纸,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在此次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刊登着关于新历法的科普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阴历和阳历的原理、特点以及两者的差异。百姓们通过报纸了解到,阴历是依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制定的,而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依据。同时,报纸还对新黄历的优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强调它既具备阳历的准确性,又融入了阴历的节气文化,是一种更加完善、更适合百姓生活和生产的历法。
除了报纸宣传,基层管理人员也不辞辛劳,走村串户,将新历法、新王朝的国号“全称中华帝国”简称中国,以及登基时间和年号定为“龙武”的信息传达给每一位百姓。他们拿着精心制作的宣传单页,上面绘有生动的图表,标注着关键的信息,耐心地为百姓讲解新历法的内容和意义。对于那些不识字的百姓,他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法知识解释得简单明了。在宣传过程中,百姓们得知,林振兴将自己的年号定为龙武,这个消息一经传开,民间百姓便开始以龙武皇帝称呼他。不过,在正式登基之前,官方场合的官员们仍然需要称呼林振兴为殿下。同时,百姓们还了解到,林振兴将于九月九日这一天,在万众瞩目的仪式中正式登基,开启中华帝国的新篇章。
随着宣传的深入,杭嘉湖平原的百姓们逐渐接受了新的历法和王朝的变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心中涌动着对新生活的向往。田间劳作的农夫们,开始按照新黄历的节气安排农事;学堂里的孩子们,也在先生的教导下,学习着新的纪年方式;集市上的商人们,谈论着新王朝带来的商机。
正月初三,这个原本就充满喜庆氛围的日子,因为林振兴的大婚而变得更加热闹非凡。太湖之畔,一片繁忙而壮观的景象。
千艘战船整齐排列在湖面上,浩浩荡荡,气势恢宏。打头阵的是六艘护卫舰与六艘驱逐舰,它们身姿矫健,威风凛凛。随着船用蒸汽机实验成功并投入生产,这六艘护卫舰经过船舶工厂日夜赶工,在婚礼前顺利完成改造,换上了蒸汽驱动装置,速度可达15节。舰身挂满鲜艳红绸,硕大的金色喜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喜庆与庄重之感扑面而来。船舷两侧,士兵们身着崭新军装,整齐列队,脸上洋溢着自豪笑容,见证着这一历史性时刻。这六艘护卫舰肩负特殊使命,在迎接新娘时将承载花轿,为这场盛大婚礼增添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