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龙凤外,轿身的门窗、檐角等部位还布满了细腻的浮雕与镂空雕刻,如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场景,以及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线条流畅自然,造型生动传神。
陈凤仪作为中宫皇后,她所乘坐花轿的顶部亭子顶为明黄色,在阳光下闪耀着至高无上的光芒,彰显其独一无二的尊贵身份。而张嫣和沈如嫣作为东西宫皇后,她们花轿的顶部亭子顶为紫色,象征着她们仅次于中宫皇后的尊崇地位。每顶花轿重量超一吨,需32名身着绣有金色花纹红色锦服的轿夫合力抬起。
黄巧儿、布木布泰与马思瑶三位贵妃乘坐的花轿,选用海南黄花梨打造。海南黄花梨质地温润,纹理独特优美,散发着淡雅的自然香气。装饰虽不及皇后花轿那般奢华,但也大量运用了金银与宝石点缀。轿身雕刻着寓意美好的缠枝莲、瑞兽等图案,工艺精湛,线条流畅。这些花轿重量达半吨多,由16名轿夫抬行。
在古代,有“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妆”的民俗,过去常说“万工”是夸张表述,然而此次打造的皇后花轿,每顶工时超三万,贵妃花轿每顶也达一万多工时,实实在在担得起“万工轿”之名,足见其工程之浩大、工艺之复杂精致。
林振兴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完婚之后,这六顶花轿,以及后续陆续制作的八台花轿和四台花轿,都将被收藏进专门设立的花轿博物馆。尤其是这六顶花轿,更是会成为镇馆之宝。博物馆建成后,百姓们可前来参观,借此了解并传承民间婚嫁习俗,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和宣扬。考虑到对花轿的保护,还要特意命人用玻璃房将花轿隔离开来,以此隔绝空气中的尘埃以及湿润水汽,确保花轿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当下一代皇帝举行婚礼时,依然能将它们取出使用
。如此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打造的花轿,不仅是皇家的珍宝,更是民间文化的瑰宝,只要悉心呵护,便能传承数百年,毫无问题。
为了防止民间婚礼出现攀比之风,朝廷特此下令,严禁民间擅自制造万工轿,官员更是连千工轿和百工轿都不准私自打造。民间婚嫁如需花轿,只能从官方打造或由有钱商人联合打造的轿子中租赁使用,这些租赁的轿子统一命名为“贵妃轿”。为了显示皇后的尊贵性,皇后所乘坐的凤轿,民间一律禁止使用。而真正的贵妃轿,也就是尺寸稍小但同样工艺繁杂的万工轿,民间若想使用,必须事先申请,只有那些为国家、为社会立过功劳的人,才有可能获批使用,将其作为一种荣耀的奖赏,以此来引导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新娘们在喜娘的搀扶下,莲步轻移,缓缓踏入花轿。5000禁卫军负责开道,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启程了,鞭炮声震耳欲聋,锣鼓声欢快激昂,欢呼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欢乐的乐章。百姓们夹道围观,人山人海,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所震撼。有人踮起脚尖,想要一睹新娘的风采;有人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鲜花和彩带,为新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还有人纷纷拿出自己的珍藏,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笑打闹,为这场婚礼增添了几分欢乐的氛围。
队伍行至太湖边,花轿被稳稳地抬上六艘护卫舰。船队缓缓游湖,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与战船、花轿相映成趣。湖面上,彩船环绕,船上的乐师们演奏着欢快的乐曲,丝竹之声悠扬动听,仿佛在为这对新人奏响幸福的乐章。岸边的百姓们纷纷驻足观看,他们被这壮观而又浪漫的场景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一些文人墨客当场吟诗作画,用笔墨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当迎亲队伍抵达西山庄园,新娘下轿踏入大门前一刻,礼炮声轰然响起。陈凤仪、张嫣、沈如嫣三位皇后,每人下轿时鸣放64响礼炮,彰显皇后的尊贵。礼炮声震耳欲聋,每一声都仿佛在向天地宣告着皇后的威严与荣耀。黄巧儿、布木布泰与马思瑶三位新娘下轿时鸣放48响礼炮,虽然响数稍少,但同样充满了喜庆与祝福的氛围。礼炮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久久不息,为这场婚礼增添了庄重而神圣的气息。
在新王朝礼炮规制里,皇帝登基用九九八十一响,寓意阳数之极,彰显皇权至高无上。每当皇帝登基或其他重大礼仪的重大时刻,八十一响礼炮齐鸣,那震撼人心的声音仿佛能穿透云霄,向天下昭示着新皇的登基,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与不可侵犯。册封亲王用七九六十三响,公爵六九五十四响,侯爵五九四十五响,伯爵四九三十六响,子爵十八响。每一个爵位对应的礼炮响数,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新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礼炮规制,不仅是一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