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路目送着倭寇车队驶过三团在龙门冲的预设伏击阵地:“倭寇通过后,一营立即封锁路口,二营、三营沿道路两侧展开,等前头一打响就给我咬上去!”
龙门冲至落地岗的道路是一条蜿蜒于两座矮山之间的谷道,此时正值夏日,山上植被茂密,为战士们提供了良好的隐蔽遮挡物。
陶旺的二团隐身于山腰上,紧张地注视着山下的车队,他们的潜伏任务是所有参战部队中最难的,为了便于在战斗打响后快速出击,战士们的潜伏位置最近的距离道路仅有不足一百米,最前头的尖兵排甚至可以清晰地听到日军在车上发出的歌声。
赵骥在战前选址时是亲自到现场实地勘测过伏击阵地的,深知二团潜伏难处的他为防打草惊蛇,还特意下令如果不慎被敌人提前发现的话,各团就立即主动发起进攻以乱打乱。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还是等倭寇完全进入到伏击范围之内。
八月的炎日天晒得战士们浑身淋漓大汗,但却无一人擦拭汗水,可这还不是最难受的,比汗水更难熬的是丛林间的虫子,不止是蚊虫的叮咬,更有蚂蚁、蚱蜢之类的昆虫无孔不入地往鞋里、裤脚、衣领口里面钻,弄得人奇痒无比。
忍住!坚持!为了达成最理想的伏击效果,战士们咬着牙坚决不发出丝毫声响。
终于,倭寇车队全部驶入了伏击圈,车队最前头的是一辆在车顶架着机枪、载满了战斗兵员的卡车。
比后来华北地区的八路军战友幸运的是,还未经历过敌后游击战折磨的倭寇第二军目前还没有养成扫射沿途丛林的习惯。
“轰!”地下突然爆起一团巨大的气浪,把倭寇排头的卡车掀飞到半空中。
58式地雷是一款反步兵地雷,但因为设计思路落后,所以装药量极大,单发装药就高达两百克,爆炸威力相当惊人,别人的反步兵地雷踩上去还能说是非死即伤,但如果踩的是58式地雷,那肯定是有死无伤。
作为对比,各国军队装备的手雷普遍装药量只有二十克左右,50式地雷单发的爆炸威力就相当于差不多十枚手榴弹。
ps:这种设计非常符合毛子的暴力美学。
不过落后也有落后的好处,比如现在就能拿来当反载具地雷炸卡车。
“开火!”最先打响的是师属机炮连的四门苏罗通st5型速射炮。
在最大射速高达二百二十发每分钟的20毫米口径炮弹打击下,从山顶倾斜而下的弹雨几乎在开战的一瞬间就把十来辆卡车连车带人给打爆了。
同时,山顶的文景也迫不及待地下令掀开炮身上的伪装:“按照装定标尺,全营三轮齐射,放!”
六门ig18型火炮怒吼着把75毫米口径炮弹狠狠砸进倭寇车队的中段,同时袭来的还有82毫米口径、60毫米口径的团属迫击炮弹,营属重机枪和连属轻机枪也一并开火打响!
这样的火力打击下,倭寇顿时死伤一片,尸体很快就铺满了道路。
残存的鬼子们或依托卡车残体朝山上还击,或嚎叫着往山腰发起板载冲锋,但独立师战士们依托预筑阵地居高临下,在对射中占尽优势,离得近了的就直接丢手榴弹。
仰攻下,小鬼子们付出了大量伤亡却连独立师的阵地都难以靠近。
试想一下,你被堵车在高速公路上动弹不得,头顶不断往下掉炮弹,两侧还有人不停朝你打枪,这该是一种多么绝望的处境!
“特太!”心知再打下去就要全军覆没的倭寇大队长嘶吼着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还没死尽的剩余倭兵们冒着弹雨往原路突围而去。
前头的路上埋的有地雷,身后的路则在来时已经实践过是没雷的,只要拼死突破阻击,好歹总是能活下来几个的。
可惜,没有地雷不代表没有别的杀器。
赵骥之所以选择龙门冲作为伏击圈的东端口子,除了地形和距离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紧挨着龙门冲山口的西南侧有一处小平坝,而平坝上有个百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村里的马棚里藏着三辆1号坦克。
急着往前线运送补给物资的倭寇是没有闲工夫停下来搜索一个之前途经过的小村子的。
坦克连的三辆坦克在龙门冲山口一字排开,死死堵住了倭寇们唯一的逃生通道,伴随步兵则汇合三团一营在坦克前面布下步兵线,阻止垂死挣扎的倭兵接近坦克,三团二营和三营也占据住山口的高点形成交叉火力,疯狂射杀想要夺路求生的倭兵们。
倭寇的这支运输大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