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聊斋志异蕴哲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章 《聊斋志异》哲学解析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即现实与虚幻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道德启示

从周易的道德观念来看,《画壁》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朱孝廉因“淫心”“亵心”进入画壁中的轻慢之境和恐怖之境,这告诫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道德规范。《周易》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坚守正道,修身养性,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升华,否则就会像朱孝廉一样,陷入困境与恐惧之中.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周易》的重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画壁》中,朱孝廉的经历违背了这一思想。他被欲望驱使,脱离了现实世界的正常秩序,进入画壁世界后引发了一系列混乱。这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保持内心与外界的和谐一致,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和生活的安宁 。

5.用不同词牌名对《画壁》进行的经典解析:

《菩萨蛮·画壁奇境》

画壁幻彩迷人眼,仙姝娇娆情缱绻。

心醉入仙乡,贪欢终觉茫。

尘缘如泡影,梦醒归寂静。

世事本无常,浮华皆可忘。

《浣溪沙·画壁幻梦》

画壁奇景映眼前,浮华幻梦几曾欢。

情思缱绻意绵绵。

世事无常终有尽,心随幻梦渐成眠。

浮华散尽化云烟。

《如梦令·画壁迷途》

误入画壁深处,仙影飘忽难住。

沉醉幻梦中,忘却来时归路。

迷途,迷途,终醒方知虚度。

《鹧鸪天·画壁情殇》

画壁情牵心未安,仙缘如梦转瞬间。

相思难尽空余恨,寂寞空庭泪潸然。

情已断,意阑珊,浮华散尽叹悲欢。

画壁故事成追忆,岁月悠悠心自寒。

《青玉案·画壁传奇》

画壁传奇引人叹,幻梦间,情无限。

仙姝娇娆,朱郎心乱。

爱恨情仇现。

浮华散尽,岁月流转,往事如烟散。

人生如梦,情牵意绊,终是成虚幻。

诠释:

《菩萨蛮·画壁奇境》

这幅词描绘了画壁中那奇幻而迷人的景象,仙女们的娇美与柔情让人深陷其中。主人公因内心的欲望而沉醉在这仙乡之中,但最终也感到迷茫。尘缘就如同泡影一般,当他从梦中醒来,一切又回归寂静。这也告诉我们世事变幻无常,那些浮华都可以被忘却。

《浣溪沙·画壁幻梦》

此词展现了画壁中如梦如幻的场景,那些浮华的幻梦曾带来过欢乐。情感在其中缠绵不断。然而世事无常,总有尽头,随着心思沉浸在幻梦中,渐渐进入梦乡。最终,浮华散尽,如烟雾般消散。

《如梦令·画壁迷途》

这首词描述了主人公误入画壁深处,仙影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他沉醉在幻梦中,甚至忘记了来时的路。在迷途之中,只有当他最终醒来,才意识到自己虚度了光阴。

《鹧鸪天·画壁情殇》

该词诉说了画壁中情感的纠葛与伤痛。仙缘如梦幻般短暂,相思无尽,只留下满心的怨恨,在寂寞的庭院中默默落泪。情感已断,意兴阑珊,浮华散尽后,只剩下悲伤与欢乐的感叹。画壁的故事成为了回忆,岁月悠悠,心中感到阵阵寒意。

(七)《山魈》一篇,描绘了与山魈的惊险遭遇。山魈在周易哲学中可以被视为一种野性和原始力量的象征。与山魈的斗争,体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勇敢和坚韧。同时,也反映了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力量。

1.《山魈》原文与白话文

原文

孙太白尝言,其曾祖肄业于南山柳沟寺。麦秋旋里,经旬始返。启斋门,则案上尘生,窗间丝满,命仆粪除,至晚始觉清爽可坐。乃拂榻陈卧具,扃扉就枕,月色已满窗矣。辗转移时,万簌俱寂。忽闻风声隆隆,山门豁然作响,窃谓寺僧失扃。注念间,风声渐近居庐,俄而房门辟矣。大疑之,思未定,声已入屋;又有靴声铿铿然,渐傍寝门。心始怖。俄而寝门辟矣。急视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与梁齐。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闪,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