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聊斋志异蕴哲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7章 《周易》哲思蕴妙玄,江中奇事幻如烟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尾巴有三尺多长,鳞片和鬣毛都很齐全,他把它捉回寺中。用绣囊裹起来,背回寝室。吹灭蜡烛上床睡觉,心中难以忘怀。

半夜,女子忽然敲门进来。张于旦又惊又喜,起身询问。女子说:“以前说仙人会降临,今天果然不假,只是不会给你带来灾祸。”张于旦请她坐下。女子说:“我讨厌看到丑恶的东西,请你还在这里等我。如果过了中午你还不来,我就自己走了。”张于旦问:“你怎么能自己来呢?”女子说:“我本来是天上掌管文书的仙女,因为犯错被贬谪到人间,就长久地留在这里没有回去。天帝发怒,把我贬为鬼道,现在期限已满。以前这座城不完整,把我关闭在里面,让我非常窘迫和羞辱。现在有幸能出来,希望能和你永别。你不要因为我是异类而怀疑我。”说完,她爬上床,拥着被子躺下。张于旦也吹灭蜡烛上床,依偎着她。女子笑着说:“你讨厌鬼吗?”张于旦说:“你怎么能有神力呢?”女子说:“能啊。所以鬼察觉不到我。”接着她告诫张于旦说:“不要说话,不然会被其他婢女察觉。”张于旦答应了。

从此,她每夜都来。总是叮嘱说:“千万不要说话,说了我就走了。”天将亮时,她会送给张于旦一锭黄金,说:“这是我首饰上的遗落之物,希望你好好珍藏,不要让别人看见。”张于旦郑重地接受了。鸡叫时她要离开,会送给张于旦一只绣鞋,说:“这是我下身所穿的,玩弄它可以寄托相思。但是有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玩弄它!”

三、《聊斋志异·鲁公女》的寓意与中心思想:

寓意:

1. 爱情的力量:故事中张于旦与鲁公女之间的爱情跨越了生死和异类的界限,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力量。

2. 命运的无常:鲁公女的命运经历了生、死、转世的波折,揭示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和无常性。

3. 道德的影响:张于旦的善良和坚守道德,以及鲁公女的悔过和修行,体现了道德行为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4. 因果报应:故事中蕴含了因果报应的思想,鲁公女生前的罪孽导致了她死后的困境,而她的悔过和修行最终得到了救赎。

中心思想:

1. 歌颂爱情:通过张于旦和鲁公女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真挚、坚定的爱情,不受生死和异类的限制。

2. 探讨命运:对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进行了思考,同时也强调了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对命运的影响。

3. 强调道德:倡导善良、正直和坚守道德的价值观,认为道德行为会带来积极的后果。

4. 表达救赎与希望:故事中蕴含了救赎和希望的主题,鲁公女通过悔过和修行最终获得了救赎,表达了对人性的美好和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鲁公女》通过一个奇幻的故事,展现了爱情、命运、道德等主题,寓意深刻,中心思想积极向上。

四、从几个方面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聊斋志异之鲁公女》:

阴阳交感与爱情的产生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鲁公女》中张于旦与鲁公女的爱情便体现了阴阳交感的思想。张于旦性格疏狂不羁,阳刚之气中带着洒脱,鲁公女性格活泼豪爽,喜爱弓马狩猎,有阳刚一面,但又身姿娟秀,不失阴柔之美,二人相遇后相互吸引,爱情由此产生,正如阴阳相互作用,促成了世间万物的变化与发展.

变化与坚守

周易强调事物的变化,《鲁公女》中也充满了各种变化。鲁公女由生到死,再到转世投胎,其身份和存在形式不断变化。而张于旦对鲁公女的感情却始终坚守。他不顾鲁公女已死,坚持为其诵经祈福,后又历经多年等待,最终与转世后的鲁公女重逢并结为眷属,体现了在变化中坚守正道、不忘初心的精神,正如周易中所说的,尽管事物不断变化,但只要坚守道德和情感的本真,便能在变化中找到永恒.

因果与道德观念

周易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鲁公女》中也蕴含了这一思想。鲁公女生前好弓马,以射獐杀鹿为快,罪孽深重,导致其死后无法安息。而张于旦为其诵经,助其解脱,种下了善因,最终得到了善果,不仅与鲁公女再续前缘,还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诸多积极变化,如儿子高中科举、自己身体康健等,体现了道德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了积德行善的重要性.

天人合一与人生境界

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的重要理念,在《鲁公女》中也有所体现。张于旦在等待鲁公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