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聊斋志异蕴哲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5章 周易哲思探聊斋,卷四典故蕴奇怀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好饮酒。一天清晨偶然出行,遇到一位穿着红披风的美丽少女,带着小书童,鞋袜被露水沾湿。冯生心生好感,傍晚醉归时,又在一座废弃的寺庙中见到她。冯生好奇跟进,遇一斑白叟,自称姓辛。冯生乘醉求婚,辛叟未明确答应。冯生又强闯内室,见到红衣少女即十四娘,被辛叟怒逐。冯生半夜迷路,误至一处,原来是其故祖母弟弟薛尚书之墓,墓中老妪是冯生的姨母,她认可了冯生和十四娘的婚事,为二人定好良辰。婚后,十四娘勤俭持家,常劝冯生少交损友。后来楚公子邀冯生赴宴,十四娘告诫其勿去,冯生不听,还在宴上得罪了公子。公子怀恨在心,设计陷害冯生,致其入狱。十四娘上下打点,还劝冯生认罪以免刑。最终在十四娘帮助下,冯生沉冤得雪。

《以周易哲学视角解读〈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而其中的《辛十四娘》一篇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通过周易哲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解读这个故事,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在《辛十四娘》中,主人公辛十四娘是一个美丽善良的狐妖。她的出现与消失,如同周易中的阴阳变化,充满了神秘与未知。她的美丽与善良代表了阳的一面,而她的狐妖身份则代表了阴的一面。这种阴阳的结合,使得辛十四娘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

故事中,辛十四娘与冯生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充满了周易哲学的意味。他们的相遇是一种缘分,而他们的相爱则是阴阳相互吸引的结果。然而,他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这些磨难和考验,正是阴阳相互转化的体现。只有经历了这些磨难和考验,他们的爱情才能更加坚定和长久。

在周易哲学中,“道”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和法则。在《辛十四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的存在。辛十四娘的善良和正义,冯生的正直和勇敢,都是符合“道”的品质。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是在遵循“道”的指引。而那些邪恶的势力,如楚公子等,则是违背“道”的行为。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也体现了“道”的力量。

此外,《辛十四娘》中还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的“变化”观念。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都充满了变化。辛十四娘从狐妖变成了人,又从人变成了狐仙;冯生的命运也经历了多次起伏。这些变化既是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是周易哲学中“变易”思想的体现。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同时,《辛十四娘》也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故事中,辛十四娘和冯生的爱情是和谐的,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而他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寻求着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和谐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与选择上。

在《辛十四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周易哲学对“命运”的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与抗争。辛十四娘和冯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种对命运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借鉴。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是一部充满了周易哲学智慧的作品。通过对它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周易哲学的内涵与价值,同时也能从中学到许多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命运的深刻启示。

《双灯》

原文:魏运旺,益都之盆泉人,故世族大家也。后式微,不能供读。年二十余,废学,就岳业酤。一夕,独卧酒楼上,忽闻楼下踏蹴声,惊起悚听。声渐近,循梯而上,步步繁响。无何,双婢挑灯,已至榻下。后一年少书生,导一女郎,近榻微笑。魏大愕怪。转知为狐,发毛森竖,俯首不敢睨。书生笑曰:“君勿见猜。舍妹与有前因,便合奉事。”魏视书生,锦貂炫目,自惭形秽,颜答揖。书生又命双婢扶女郎坐。魏睨之,二八佳丽也。心甚悦之,然终不知何因。

白话文:魏运旺是益都盆泉人,出身世族大家,后家道中落,二十多岁弃学做了酒贩。一晚,他独自在酒楼上睡觉时,听到楼下有脚步声,起身细听,声音渐近,随后两名婢女挑灯上楼,后面跟着一位年少书生和一位女郎。魏运旺大惊,得知是狐后更害怕。书生说其妹与魏有前缘,应侍奉他。魏运旺见书生衣着华贵,自觉惭愧。书生让婢女扶女郎坐下,魏运旺偷瞧,见女郎美貌动人,心中虽悦,但不知何因。原来女郎夜间常来与魏运旺相聚,后书生又送双灯给魏,说留灯可免女郎夜行之苦。如此过了数月,一日魏运旺母亲生病,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