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聊斋志异蕴哲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6章 身死犹能诛恶吏,英魂千古世间留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以上诗词歌赋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田七郎》和《公孙九娘》的故事,表达了其中的情感和主题。

七、《周易》哲学在“聊斋志异之杨千总”中的解析

1. 阴阳观念:杨千总欲射便者,体现了动与静、进与退的阴阳对立。而毕公的制止则代表着调和与平衡。

2. 变化思想:事情的发展从杨千总欲射,到毕公制止,再到便者受惊而走,体现了事物的变化无常。

3. 天人合一:杨千总以箭射便者,似乎无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毕公的制止则体现了对这种和谐的重视。

(一)聊斋志异之杨千总原文与白话文

《聊斋志异》中《杨千总》的原文:

毕民部公即家起备兵洮岷时,有千总杨化麟来迎。冠盖在途,偶见一人遗便路侧。杨关弓欲射之,公急呵止。杨曰:“此奴无礼,合小怖之。”乃遥呼曰:“遗屙者!奉赠一股会稽藤簪绾髻子。”即飞矢去,正中其髻,其人急奔,便液污地。

白话文翻译:

毕自严公从家中被起用去洮岷一带担任军事长官时,有个千总杨化麟前来迎接。他们一行在途中,偶然看到一个人在路边解大便。杨千总拉弓想要射那个人,毕公急忙呵斥制止。杨千总说:“这家伙太无礼,应当稍微吓吓他。”于是远远地喊道:“随地大便的人!赠给你一股会稽藤簪子绾发髻。”随即飞箭射出,正好射中那个人的发髻,那人急忙奔跑,大小便都流到了地上。

(二)《聊斋志异之杨千总》扩写的白话文经典故事:

《杨千总的恶作剧》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毕自严公接到朝廷的任命,即将前往洮岷一带担任军事长官。他告别了家人,带着满怀的壮志和期许,踏上了这前途未卜的征程。

毕公的出行队伍浩浩荡荡,旌旗飘扬,马蹄声和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道路的宁静。在队伍的前方,英姿飒爽的千总杨化麟正领着一队精锐士兵,策马疾驰,前来迎接毕公。

杨化麟,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果敢和坚毅。他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在军中以勇猛善战而闻名。此刻,他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能为毕公效力,一展自己的抱负。

当杨化麟终于见到毕公的队伍时,他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恭敬地向毕公行礼。毕公微笑着点头示意,对杨化麟的到来表示欣慰。随后,众人重新上马,继续前行。

一路上,风景如画,青山绿水环绕。然而,就在这看似宁静美好的旅途中,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队伍行进中,突然,众人的目光被路边一个奇怪的身影吸引。只见一个男子毫无顾忌地在路边解大便,旁若无人,丝毫没有察觉到周围的情况。杨化麟看到这一幕,不禁皱起了眉头,心中涌起一股恼怒。在他看来,此人的行为实在是太无礼,简直是对他们这支威严队伍的一种亵渎。

杨化麟瞬间来了兴致,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他伸手从背后的箭囊中抽出一支利箭,熟练地搭上弓弦,准备将箭射向那个不知好歹的家伙。

“杨千总,不可!”毕公眼尖,看到了杨化麟的举动,急忙大声呵止。毕公一向以仁德治理军队,他深知不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轻易伤害无辜之人。

杨化麟听到毕公的呵斥,手微微一顿,但心中却并不服气。他转头看向毕公,说道:“大人,此奴这般无礼,合该小小的恐吓他一下。”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倔强和不甘。

毕公面色严肃,说道:“杨千总,此人虽行为不当,但罪不至死。我们身为军人,应当以正义和宽容为本,不可随意伤害平民。”

杨化麟听了毕公的话,心中虽然明白毕公的道理,但仍觉得有些憋屈。他心想,这样的人如果不给他点教训,以后还不知道会如何放肆。就在他犹豫之时,那股恶作剧的念头再次涌上心头。

“大人,您放心,我不会要他性命,只是吓唬吓唬他,让他长点记性。”杨化麟说着,也不顾毕公的阻拦,朝着那人遥遥呼喊:“那随地遗便之人!我奉赠你一股会稽藤簪绾髻子。”

话音未落,他手指一松,那支利箭如闪电般飞射而出。箭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寒芒,直直地朝着那个人飞去。

此时,那个正在解大便的人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直到那支箭带着呼啸声飞到他的头顶,他才如梦初醒。只听得“嗖”的一声,利箭准确无误地射中了他的发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