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聊斋志异蕴哲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8章 科举场中岁月长,莘莘学子梦黄粱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以聊斋志异之卷七“科举与官场”为主题的七律诗词:

《叹科举官场》

科举场中岁月长,莘莘学子梦黄粱。

文山墨海寻通路,寒牖孤灯赋锦章。

入仕方知官道险,为官始觉世情凉。

兴衰荣辱皆成史,唯愿清风满庙堂。

诠释:

“科举场中岁月长,莘莘学子梦黄粱。” 这两句描绘了科举考试的漫长历程,众多学子投身其中,期望通过科举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但往往如黄粱一梦般虚幻。

“文山墨海寻通路,寒牖孤灯赋锦章。” 学子们在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浩瀚的笔墨海洋中苦苦寻觅出路,在寒冷的窗户边、孤独的灯光下撰写华丽的文章,展现出他们为科举付出的艰辛努力。

“入仕方知官道险,为官始觉世情凉。” 当终于踏入仕途,才明白官场道路充满艰险,成为官员后更感受到世间人情的冷暖无常,表达了对官场复杂和险恶的感慨。

“兴衰荣辱皆成史,唯愿清风满庙堂。” 强调了科举与官场的兴衰荣辱都已成为过去的历史,只希望如今的朝堂之上能充满清正廉洁之风,寄托了对政治清明的向往和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科举学子的努力、入仕后的感受以及对官场的思考,抒发了对科举制度和官场现象的复杂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清正廉洁政治环境的渴望。

一、《科举与官场的浮世绘:传统社会的困境与反思》

科举百态:《沂水秀才》

在历史的长河中,科举制度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奋力攀登。《沂水秀才》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历程中诸多文人的不同心态与遭遇,宛如一幅细腻而又真实的画卷。

沂水,这座古老的小城,宁静中孕育着无数的梦想与希望。秀才,本是众人眼中的文化翘楚,却在科举的道路上历经沧桑。

有一位名叫李生的秀才,自幼便对诗书充满了热爱,心中怀揣着对科举高中的无限憧憬。他日夜苦读,那昏黄的油灯见证了他无数个不眠之夜。然而,科举之路并非坦途,一次次的名落孙山让他的内心饱受折磨。

每一次放榜的日子,都是李生的煎熬时刻。他满怀期待地挤在人群中,目光急切地在榜单上搜寻着自己的名字,可每一次都只能带着满心的失落与无奈离去。那榜单上的名字,对于他来说,仿佛是遥不可及的星辰。

岁月如梭,李生的家境逐渐困窘。为了购买书籍和参加考试,家中已倾尽所有。妻子的埋怨,父母的叹息,都如重锤般敲打着他的心灵。但他对科举的痴迷却丝毫不减,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漩涡。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李生开始变得有些癫狂。他时常在街头自言自语,吟诵着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经典,旁人的嘲笑与不解他已全然不顾。他的眼中只有那遥远的科举荣耀,却不知自己已在这条路上迷失了方向。

然而,并非所有的沂水秀才都如李生这般痴迷。王秀才便是其中一位清醒者。他深知科举的艰难与不确定性,明白人生并非只有这一条出路。于是,他在读书之余,学习了一门手艺,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市井之中谋得了一份生计。虽然未能在科举中取得功名,但他的生活却也过得安稳而充实。

还有一位赵秀才,面对科举的多次失败,他选择了放弃。但内心的不甘与无奈却始终萦绕心头,让他在余生中都无法释怀。他常常借酒消愁,回忆着曾经的梦想,感慨命运的不公。

《沂水秀才》中的这些人物,他们的经历和心态,生动地展现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百态人生。有人痴迷不悟,有人清醒自知,有人无奈放弃。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文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官场讽刺:《阎罗薨》

在神秘的幽冥世界,阎罗王的故事成为了对现实官场黑暗与腐败的一面镜子。《阎罗薨》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深刻的讽刺与批判。

阎罗殿中,威严的阎罗王掌管着生死轮回的大权。然而,这看似公正无私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黑暗。

阎罗王的下属们,为了谋取私利,常常篡改生死簿,让那些有权有势之人得以长生,而无辜的百姓却早早命丧黄泉。这种不公的现象,在幽冥世界中愈演愈烈。

有一次,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死后到了地府,本应得到善报,却因没有向阎罗王的下属行贿,被打入了地狱受苦。而一位贪污腐败的官员,因生前向阎罗王的亲信送上了大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