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喂!当乞丐去啊?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02章 年 听闻法典编纂,与咱无关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公元1502年,大明王朝的天下在岁月的流转中延续着它的轨迹。朝堂之上,诸位大臣们围绕着诸多国事各抒己见,或为赋税的增减争论不休,或为水利工程的兴修筹划忙碌,亦或是商讨着边疆的防务事宜,那一道道政令从京城传出,如丝丝细线,牵扯着天下各处的脉络。而在民间,百姓们依旧过着各自的日子,市井之中,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农户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盼着一年的好收成,手艺人则靠着精湛的手艺讨生活,大家都在这看似平静的年景里,循着生活的轨道前行。

据《明史·刑法志》记载:“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徇私灭公,乃命刘基等详定律条。又恐小民不能周知,命大理卿周桢等取所定律令,自礼乐、制度、钱粮、选法之外,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编,训释其义,颁之郡县,名曰《律令直解》。”虽说此时并非是那法典初编纂之时,但律法相关之事在大明一直备受重视,或修订,或补充,总在不断完善,只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这些高深的法典之事,仿佛是那云端之上的月,看着遥远,觉着与自己的柴米油盐并无多大干系。

在这一年,南京城里,住着个叫王二麻子的年轻船夫,生得黝黑壮实,脸上那几颗麻子在阳光下格外显眼。他性格豪爽,为人仗义,就是有时候性子急了些,说话不过脑子,常惹出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来。王二麻子靠着在秦淮河上撑船摆渡为生,每日迎来送往,听着乘船客人的家长里短,倒也知晓不少城里的事儿。

初春的南京城,秦淮河两岸的垂柳吐出了嫩绿的新芽,微风拂过,柳枝轻摇,似是在撩拨着那潺潺的河水。王二麻子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渡口,将自己的小船收拾停当,便坐在船头,等着客人上门。

“王麻子,今儿个这么早呀,听说了没,朝廷好像又在折腾啥法典的事儿呢,你说这跟咱有啥关系呀。”旁边一个卖茶水的老张头一边给炉子生火,一边跟王二麻子搭话。

王二麻子挠挠头,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回道:“老张头,咱管那干啥,咱就撑好咱的船,挣几个糊口的钱,那些个法典啥的,那是当官的操心的事儿,离咱这平头百姓可远着呢。”说罢,他拿起身边的船桨,随意地在水面划了几下,荡起一圈圈涟漪。

这日,王二麻子的船上迎来了几位穿着长衫的读书人,看模样像是从外地来京城赶考的秀才。几人一上船,便坐在船舱里,轻声谈论着学问,时不时还提及几句朝廷的事儿。

王二麻子一边撑着船,一边竖着耳朵听着,心里好奇,忍不住插话道:“几位公子,我刚听你们说朝廷的事儿,老张头说现在在编纂法典呢,这法典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呀,对咱老百姓有啥影响不?”

其中一个面容清秀的秀才笑着看了王二麻子一眼,耐心地解释道:“这位大哥,法典可是关乎着国家治理、百姓行事的准则呀,上至官员断案,下至咱民间的纠纷,都得照着法典来呢。不过呀,咱们寻常百姓,只要奉公守法,平日里倒也感觉不到它有多直接的影响。”

王二麻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道:“那为啥朝廷老是要弄这些个法典呀,以前的不就够用了嘛。”

另一个秀才接过话头说道:“大哥有所不知,时代在变,世事也在变呀,总会有些新情况出现,这法典就得跟着修订完善,才能让这天下治理得更有条理嘛。”

王二麻子听了,咂咂嘴说:“哎呀,你们读书人就是懂得多,我这脑袋可琢磨不透这些事儿,反正我就知道,咱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挣钱,就错不了。”

秀才们听了,都被他这直白的话逗笑了,一时间,船舱里的气氛倒也轻松愉快。

过了几日,王二麻子上岸去集市采买些生活用品,刚走到集市口,就见一群人围在那儿,正听一个老者说着什么,那老者说得眉飞色舞,周围的人也听得津津有味。

王二麻子好奇地凑了过去,一打听,原来是那老者在讲古,说的是前朝编纂法典时发生的一些趣事,什么大臣们为了一条律法争论得面红耳赤啦,皇帝亲自参与定夺啦之类的。

王二麻子听着听着,也来了兴致,忍不住说道:“嘿,这编纂法典还挺有意思的嘛,敢情那些当官的也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呀。”

旁边一个大妈白了他一眼,说道:“你这小子,净听个热闹,这法典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关乎着咱大家的日子呢,虽说咱平常感觉不那么明显,但万一哪天犯了事儿,可都得照着它来判呢。”

王二麻子吐吐舌头,嘿嘿一笑说:“大妈您说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