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喂!当乞丐去啊?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56章 年 三大改造圆满完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1956年,新中国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上下都洋溢着积极奋进的气息。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但国内的经济结构仍十分复杂,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向社会主义迈进的步伐。

彼时的历史文献有着这样的记载:“丙申年,国初立,经济形态尚杂,个体农、手工业及资方工商,各据一方,欲固社会主义之基,促经济协同发展,三大改造势在必行,此乃历史之使命,国家发展之关键径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早在几年前就逐步拉开了帷幕,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迎来了圆满完成的这一历史性时刻。

赵建国,三十三岁,是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他出身于华北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自幼便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家里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遇到灾年,常常食不果腹。但父母勤劳善良的品质深深影响着他,让他养成了踏实肯干、坚韧不拔且极具责任心的性格。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在村里读完了小学,后来又进入县城中学继续学习,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回到了村里,成为了一名村干部,一心想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当三大改造的工作在各地陆续开展起来后,赵建国所在的村子也积极响应号召,开始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初,很多村民并不理解这项工作,毕竟祖祖辈辈都是靠着自己单干种地,对于要把土地集中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心里充满了疑虑和担忧。

“建国啊,这地可是咱农民的命根子,都合到一起了,以后要是收成不好可咋办呀?”村里的刘大爷拉着赵建国的手,满脸愁容地说道。

赵建国耐心地解释道:“大爷,您别担心,这走集体化道路啊,可不是瞎折腾。咱们把土地集中起来,能统一安排生产,用更好的农具,学更先进的种地技术,人多力量大嘛,肯定能提高收成,而且国家也会大力支持咱们的呀。”

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赵建国组织了多次村民大会,邀请县里来的农业专家给大家讲解集体化生产的好处,还举了一些其他地方已经取得成效的例子。同时,他自己也挨家挨户地走访,和村民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顾虑,并一一解答。

在推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比如在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入社的问题上,有的村民就不太愿意把自家的好农具、壮牲口拿出来,担心吃亏。

村里的王二麻子,平日里就爱计较些得失,他嘟囔着:“我这犁可是花了大价钱买的,凭啥要放到合作社里大家一起用啊,用坏了咋办?”

赵建国听闻后,又上门去做工作,他笑着说:“二麻子哥,你看啊,这合作社是大家的,你把犁放进去,等别人也把自家的好东西放进去,咱们不就都能用上更好的农具了嘛。而且大家一起爱护,肯定不会用坏的呀,再说了,咱们现在是集体,以后收成好了,大家都能受益,可不能只想着自己那点事儿呀。”

经过赵建国苦口婆心的劝说,王二麻子终于想通了,同意把农具入社。在赵建国和其他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终于顺利建立起来了。

接着,就是组织大家一起劳动,按照计划进行农业生产了。赵建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地里查看庄稼的生长情况,然后安排当天的农活。他带着村民们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比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还组织大家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

在农忙时节,合作社里的男女老少都一起下地干活,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耕地,有的播种,有的除草,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虽然辛苦,但看着庄稼一天天长势喜人,村民们也渐渐感受到了集体化生产的好处。

“建国啊,还真得谢谢你,要不是你劝着咱们搞这个合作社,哪能有现在这么好的收成啊。”刘大爷看着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笑着对赵建国说。

赵建国挠挠头说:“大爷,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好好干,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而在手工业改造方面,赵建国所在的村子周边有一些做传统手工艺品和农具的小手工业者。刚开始,他们对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也存在诸多顾虑,担心失去自己的手艺优势,收入会减少。

赵建国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找到这些手工业者,和他们谈心。村里有个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