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喂!当乞丐去啊?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08章 年 光绪慈禧先后驾崩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在古代,“驾崩”一词通常是用来专指帝王去世,慈禧太后作为太后,按照严格的传统用词规范,用“薨逝”来表述她的离世更为恰当。不过在一些相对宽泛或者现代创作语境中,偶尔也会用“驾崩”来指代她去世这一重大事件,意在强调她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如同帝王般有着极大影响力和掌控力,有一定的艺术化、通俗化处理意味。

1908年,对于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来说,无疑是极具动荡与转折意味的一年。此时的中国,依旧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阴霾重重笼罩,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略如同一把把利刃,将国家的主权切割得支离破碎,巨额赔款、割让土地、丧失海关等诸多权益,让本就积贫积弱的中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天灾人祸与苛捐杂税的双重压迫下难以为继,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民族工商业虽艰难萌芽,却饱受外国资本挤压和封建官僚盘剥,发展举步维艰。

清政府内部,虽有过诸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自救的举措,可要么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要么因实施不彻底等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衰败的命运。而在这一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亦薨逝,这两位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有着绝对影响力的人物的离去,仿佛给本就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前途未卜的迷茫之中。

《光绪朝末年大事记》中记载:“戊申年,光绪帝龙体违和已久,终至大渐,崩于瀛台。未几,慈禧太后亦驾鹤西去,二圣相继离世,国中震动,朝局瞬变,新帝溥仪即位,然主少国疑,诸事纷扰,内忧外患更甚往昔,清室之命运,愈发堪忧也。”从这段文献资料里,便能深切感受到当时那种风云变幻、局势动荡的紧张氛围,两位关键人物的离世,让清王朝的未来走向成了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各方势力都在这变局中或观望、或谋划,整个国家的命运如同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随时可能被吞没。

我,光绪帝,自年少即位以来,便怀揣着一颗想要重振大清国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可这一路走来,却是处处受阻,满心的抱负难以施展。我深知国家面临的困境,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国内百姓的困苦不堪,都如巨石般压在我的心头。我曾寄希望于变法维新,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文化等来改变大清的现状,让它能重新焕发生机,于是我力挺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众有识之士,发起了戊戌变法。

那是一段充满希望与激情的日子,我每日都与维新派的大臣们商讨变法的各项事宜,从政治制度的改革,到兴办新式学堂、发展工商业等等,每一项举措都仿佛是点亮黑暗的明灯,让我看到了大清未来的曙光。然而,这一切都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无情地粉碎了。他们发动政变,囚禁了我,捕杀了许多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就这样夭折了,我的心也随着那失败一同沉入了谷底。

被囚禁在瀛台的日子里,我虽身处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但心中依旧牵挂着外面的国家和百姓。我时常透过那小小的窗户,望着外面的天空,想着大清如今的处境,暗自叹息。身边的侍从们虽对我依旧恭敬有加,但我知道,在这权力的旋涡之中,我早已失去了掌控局势的能力,只能任人摆布。

1908年的初春,我的身体愈发不好了,时常感到乏力、气短,每况愈下的身体仿佛也在预示着大清那愈发黯淡的前途。我知道,自己怕是时日无多了,但心中那份对国家的忧虑却丝毫未减。我时常想起曾经和维新派大臣们畅谈变法理想的时光,要是那时变法能够成功,如今的大清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这一年,朝中的局势愈发复杂了。慈禧太后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可即便如此,她依旧牢牢把控着朝政,对于朝中的各项事务,还是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我虽有心再为国家做些什么,却也无能为力,只能在病榻上听着身边的太监宫女们偶尔传来的一些消息。

有一回,一位平日里还算忠心的小太监悄悄来告诉我,如今外面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了,各地又闹了灾荒,可官府的赈灾粮却被层层克扣,很多灾民都饿死在了路边。我听了,心痛不已,想要下诏让地方官员好好赈灾,可我明白,我现在的旨意根本出不了这瀛台,只能干着急。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就像那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而朝中似乎也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氛,大臣们都在猜测着一旦我和慈禧太后都离世,这大清的天下该何去何从。

到了深秋时节,我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