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喂!当乞丐去啊?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06章 年 清政府宣告预备立宪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1906年,中国依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艰难挣扎。经历了之前一系列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的压榨,国家的经济千疮百孔,传统的农业生产因沉重赋税和频繁天灾而萎靡不振,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手工业更是在洋货的冲击下几近崩溃,民族工商业想要发展却处处受限,被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联合打压。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一方面感受到了民众对变革的渴望以及革命力量的悄然兴起,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一些手段来维护自身摇摇欲坠的统治,于是宣告预备立宪,想以此来缓和矛盾,向西方列强展示自己有改良求变的姿态,同时也期望能安抚国内那些要求变革的声音。

《光绪朝预备立宪纪略》中记载:“丙午年,朝廷颁诏预备立宪,声称欲仿行宪政,革新政治,设谘议局等机构,以广纳民意,筹备立宪诸事。然其本意,或为敷衍塞责,暂弭革命风潮,实未真心欲行彻底之变革,朝野上下,对此举多有观望揣度,亦有期盼者,然未知其究竟能成几何也。”从这段文献资料能看出,当时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各方对其目的和最终成效都持有不同的看法,整个国家也在这看似有希望的变革举措下,陷入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氛围之中。

葛明,是个性格有些矛盾的年轻人,他骨子里有着对国家的热忱,渴望国家能摆脱困境,走向富强,可同时又带着几分谨慎和世故,深知在这复杂多变的时局里,做事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得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葛明原本在京城的一个官办书局里做事,平日里负责整理和校对一些与新政、立宪相关的书籍文稿,也正因如此,他对朝廷预备立宪这件事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知晓其中的诸多细节和背后的种种考量。

初春时节,书局里接到了上头的命令,要加紧整理和印刷一批关于立宪知识介绍的册子,以便发放到各地,让民众知晓朝廷预备立宪的意图和相关举措。葛明所在的书局上下都忙碌了起来,他也不例外,每天都埋头在那一堆书稿里,仔细地校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确保册子的内容准确无误。

在整理这些书稿的过程中,葛明发现,书中所描绘的立宪图景看似美好,什么设立议会,让民众参与政治,实现权力制衡等等,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他时常和书局里的同事们讨论这些问题,同事们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有个年长些的同事摇头叹息着说:“这立宪啊,怕也就是朝廷的一场作秀罢了,你看看这上头写的,都是些模棱两可的话,真正要落实到实处,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另一个年轻些的同事则满怀期待地说:“不管怎么说,朝廷肯迈出这一步,总是好事呀,说不定以后真能像西方那样,咱们老百姓也能当家作主了呢。”

葛明听着他们的话,心里也很是纠结,他觉得老同事说得有道理,朝廷这预备立宪,确实有敷衍的嫌疑,可年轻同事那种对未来的期待,他也能理解,毕竟谁不想国家能变好呢。

随着书局里的工作进展,葛明对预备立宪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有一回,书局请来了一位曾经出过洋、对西方宪政有研究的学者来给大家讲学,讲讲立宪到底是怎么回事,西方又是如何施行的。葛明听得格外认真,还不时地做着笔记。

讲座结束后,葛明找机会和那位学者单独聊了聊,他问道:“先生,您觉得咱们朝廷这预备立宪,真能让咱们国家走上富强之路吗?”学者看了看他,沉思片刻后说:“难啊,这立宪可不是光嘴上说说,写写册子就行的。它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咱们的政治体制,打破旧有的权力格局,可朝廷里那些守旧势力根深蒂固,真要动他们的蛋糕,谈何容易。而且,这还得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咱们国家百姓大多还不懂这些,所以啊,这条路还长着呢。”葛明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里对预备立宪的前景又多了几分担忧。

过了些日子,书局里的册子终于印刷好了,葛明和其他同事们一起负责把册子运送到各地的衙门和学堂,以便分发下去。在这个过程中,葛明有机会去到了不同的地方,也见识到了各地对预备立宪的不同态度。

在一些大城市里,比如上海、广州等地,有不少开明绅士和进步青年对预备立宪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组织了一些集会,讨论立宪的内容,还准备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对于立宪的建议和想法。葛明在上海参加了一次这样的集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人说要加快设立地方议会的进程,有人说要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有选举权,葛明听着这些充满激情的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