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喂!当乞丐去啊?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466章 年 初置郧阳府安置流民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成化二年,大明的天下看似山河依旧,可那广袤的土地上,却有诸多百姓因天灾人祸,背井离乡,沦为流民。或遭逢水旱之灾,田园尽毁,颗粒无收;或饱受战乱之苦,家园破碎,性命堪忧。这些流民如无根之萍,四处漂泊,聚集在各处荒郊野岭、城镇边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也让地方的治安与秩序陷入了混乱之中。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成化初,荆、襄流民百万,有司逐之,弗能禁,乃议置郧阳府,以安置流民,抚治其众,使安其居,辟其土,庶几地方靖而民生宁也。”短短数语,便道出了当时流民数量之庞大,官府起初驱赶却难以奏效的无奈,以及最终决定设置郧阳府来妥善安置流民,期望借此安抚众人,让他们能安稳生活、开垦土地,从而使得地方恢复安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的举措,也由此拉开了一段围绕初置郧阳府安置流民的曲折故事帷幕。

在襄阳城中,有一位名叫柳逸云的年轻郎中,年方二十有五,生得眉清目秀,气质儒雅,一袭青衫,颇有几分文人的洒脱韵味。他自幼跟随师傅研习医术,对那治病救人之事极为热忱,平日里背着药箱,走街串巷,为城中的百姓诊治病痛,颇受大家的敬重。柳逸云性格温和善良,待人总是和和气气的,还有着一颗好奇且热忱的心,对这世间的诸多事儿都想去探个究竟。本想着一心钻研医术,可这流民之事,却意外地闯进了他的生活,让他也卷入了这场关乎众多人生死与安稳的大事之中。

这日,柳逸云如往常一般出门去给一位病重的老者复诊,刚走到城门口,便瞧见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正被守城的官兵阻拦着,不许进城。那些流民们苦苦哀求着,有的哭诉着家中遭了灾,实在没活路了才出来逃难;有的抱着孩子,孩子饿得哇哇大哭,那场景着实凄惨。柳逸云心中不忍,便走上前去,向一位官兵行礼后问道:“军爷,这些都是可怜之人呀,为何不许他们进城呢?”那官兵皱着眉头说道:“郎中有所不知啊,这流民太多了,若是放进城来,怕是会扰乱城中的治安,况且城中也没那么多粮食养活他们呀,咱们也是奉命行事。”

柳逸云听了,心中满是无奈,他看着那些流民,想着自己身为郎中,虽不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可或许能帮着看看病,减轻些他们的痛苦也好。于是,他便对那官兵说道:“军爷,小的是个郎中,想给这些流民们瞧瞧病,看他们不少人都虚弱得很,您看可否通融一下呀?”那官兵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神色诚恳,便点点头说:“那行吧,不过你可得快点儿,莫要惹出什么乱子来。”

柳逸云赶忙走到流民中间,打开药箱,开始为他们诊治。他发现这些流民大多是因为长期饥饿,加上风餐露宿,染上了风寒、痢疾等病症。他一边给他们发放自己带的一些常用药,一边叮嘱他们一些简单的养病之法。流民们对他感激涕零,纷纷道谢,那声声感谢,让柳逸云心中既欣慰又酸涩,他深知这只是杯水车薪,要想真正帮到这些人,还得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安置问题。

回到家中,柳逸云心情沉重,与父亲说起了此事。父亲叹了口气说道:“逸云啊,如今这流民之患,可不是咱们一己之力能解决的呀,听闻朝廷有意要在郧阳那地界安置流民,只是这事儿怕是没那么容易,牵扯甚广呢。”柳逸云点头称是,心中却想着,自己或许可以去郧阳看看,说不定能在安置流民的事儿上出份力呢。

没过几日,城中便传开了朝廷要派官员去郧阳筹备安置流民之事,还招募一些懂医术、会算账、能识字的人一同前往帮忙。柳逸云听闻,觉得这正是自己该做的,便毫不犹豫地去报名了。负责招募的官员见他是个年轻的郎中,便问道:“你这小小年纪,放着城中安稳的日子不过,为何要去郧阳那还乱糟糟的地方啊?那安置流民可不是轻松的活儿,条件艰苦得很呢。”柳逸云拱手答道:“大人,小的虽没什么大本事,可略通医术,想着能为那些流民诊治病痛,让他们少些苦楚,也算是尽一份心意了,还望大人成全。”那官员见他言辞恳切,便将他记下,准许他一同前往郧阳了。

柳逸云随着队伍一路朝着郧阳进发,一路上看到不少流民拖家带口地往郧阳的方向走,那景象让人心酸不已。有的流民走着走着便倒在了路边,同伴们想扶却也没了力气,只能在一旁默默哭泣。柳逸云见状,赶忙上前查看,可有的流民已经没了气息,他心中悲痛,却也只能加快脚步,想着尽快到郧阳,好让更多的人能得到救治。

终于到了郧阳地界,只见那一片荒芜,虽有山水,却毫无秩序可言,流民们胡乱地搭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