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喂!当乞丐去啊?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483章 年 彭华等修《大明会典》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弘治十六年,岁在癸亥,大明的江山在孝宗皇帝的精心治理下,透着一股安稳祥和的气息。朝堂之上,大臣们各司其职,为这天下的诸事操劳;市井之间,百姓们安居乐业,或忙于生计,或尽享这太平岁月里的烟火繁华。而文化领域,更是一片蓬勃之象,诸多文人墨客笔耕不辍,各类典籍或在编撰,或在修订,都盼着能为这盛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年三月,敕谕内阁大学士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等曰:‘朕嗣承丕绪,以君万邦,远稽古典,近守祖宗成法,夙夜祗惧,罔敢违越。顾累朝典制,散见叠出,未会于一,乃命卿等仿《唐六典》、《元经世大典》,会萃稡要,以成一书,名曰《大明会典》,朝夕省览,亦足为致治之一助。’至弘治十六年,彭华等修《大明会典》成。”这简短的文字,却道出了这部典籍编撰的初衷以及其历经数年的漫长历程,也彰显出它在大明律法制度传承与治理天下中的重要分量。

且说在京城之中,有一位名叫林景渊的年轻史官,年方二十有四,生得眉清目秀,气质儒雅,一袭青衫裹身,更显其文人风范。他自幼便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常沉醉于那浩如烟海的前朝往事之中,一心想着能在这史学的天地里有所建树,为后世留下真实可考的记载。林景渊为人忠厚老实,对待学问一丝不苟,骨子里透着一股执拗劲儿,只要是关乎史实、关乎学问的事儿,他必定要追根究底,弄个明白。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那薄薄的窗纸,斑驳地洒在林景渊那堆满书卷的屋子里头。他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洗漱过后,便坐在书桌前,翻开那本正在校阅的前朝史书,时而皱眉思索,时而提笔批注,全神贯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家中的老仆在一旁轻声说道:“少爷,您这般刻苦,日后定能成为咱们大明最了不起的史官呀,那可就光宗耀祖了。”林景渊微微一笑,说道:“我所求并非只是那虚名,若能将史实梳理清晰,让后人知晓往昔岁月的真实模样,那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呢。”

待他校阅完几页史书,便收拾好书卷,准备去史馆与同僚们一同商讨近日的事务。走在京城那宽阔的街道上,只见街边的店铺陆续开张,幌子随风飘舞,小贩们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一幅热闹的人间烟火图。林景渊看着这市井百态,心中感慨万千,暗暗想着这太平盛世得来不易,自己身为史官,更要用心记录当下的点点滴滴。

到了史馆,同僚们也都陆续到了,众人围坐在一起,先是交流了一番各自手头的工作进展,随后话题便转到了那备受瞩目的《大明会典》上。一位名叫陈知礼的同僚满脸兴奋地说道:“诸位,你们可听闻了,那《大明会典》在彭华等大人的主持下,已然快要修成了呀,这可是咱们大明的一件大事呢。”众人一听,都纷纷来了精神,脸上露出好奇与期待的神色。林景渊心中也是一紧,他虽知晓这部典籍一直在编撰之中,可没想到竟快要大功告成了,便问道:“这《大明会典》汇聚了我大明诸多典章制度,编撰起来定是极为繁杂,也不知其中都涵盖了哪些方面呀?”

陈知礼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道:“我听上头的大人说,这《大明会典》仿照着《唐六典》、《元经世大典》的规制,将我朝从太祖皇帝以来,累朝的典制进行了会萃整理,大到朝廷的官制、礼仪,小到赋税、律法细则,可谓是无所不包呀。待修成之后,陛下便可朝夕省览,依此来更好地治理天下呢。”众人听了,皆是惊叹不已,林景渊更是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说道:“若真如此,那这部典籍可就是我大明的治国宝典了,日后咱们史官查阅资料、考证史实,也有了更为权威的依据呀。”

众人正议论着,史馆的馆长走了进来,见他们神色严肃地讨论着,便问道:“你们在说何事,这般认真?”众人便将方才所谈之事告知了馆长,馆长听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说道:“《大明会典》的修成,确实是意义非凡,不过这其中涉及诸多机密与严谨的史实考证,容不得半点差错。你们身为史官,当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此事,若有机会参与其中,更要尽心尽力呀。”众人应了一声,可林景渊心中却已然对这《大明会典》充满了向往,盼着自己也能尽一份力。

几日后,机缘巧合之下,林景渊所在的史馆接到了协助校对《大明会典》部分章节的任务。林景渊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一夜未眠,心中想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为这部伟大的典籍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他被分配到校对有关礼部礼仪规制的章节,当那厚厚的书稿摆在他面前时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