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求法的中道——更高明。这是从相对的角度。
丙二、绝待论妙。
当然,本经的思想,智者大师讲这个妙,还不在相对,它的重点在下一个,“绝待论妙”,站在圆融的角度来谈妙。我们看。
绝待论妙:
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为妙。无所可待,亦无可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妙。
本经的妙,并不是说我比你高,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前面的,那是阿含、方等、般若。佛陀说的是无分别法,他是站在一念心性、无所得的角度。就是说,我人生的目的已经不再去追求什么苦集灭道了,我是开显我自性的功德,所有的修行都是借事修心,所以它的中道是“即边而中”,它是含摄空有两边而成就的中道。
所以站在本经的修学——称性起修、一念心性的角度,一切法顺逆皆方便,没有什么清不清净,因为你本来就清净,你只要不去执着。就是说你只要不多事,不强作主宰,你本来就清净的。“无复有法,可相形比”,所以这个法是最微妙不可思议的,你自性的功德是最好的。“待谁为粗,形谁为妙”,所以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粗妙的问题。但是总要给一个名词,所以“强言为绝妙”。
《法华经》的殊胜在智者大师说的这个“绝待论妙”,它有广大的包容性。你看圆教,《华严经》也是圆教,但是《华严经》不摄受我们凡夫众生。就是说,这个法门好,但你上不去。《法华经》的好在于它叫“一佛乘”,它有整合的概念。
什么叫整合概念?
就是说,我们修的法门,其实每一个法门都有方向性。比方你布施,布施这个法是什么方向?它会引导你的生命趋向富贵。你不断地做,不断地做,它在你的生命中会产生力量,它这个布施的资粮,会引导你往富贵的方向走。你说我持戒,我喜欢持戒……你看人各式各样。有些人他喜欢布施、喜欢放生,有些人他什么事都不想干。他喜欢持戒,也没关系。他不断地造作持戒,他这个持戒的法会引导他往尊贵身走,来生特别尊贵,受人尊重,但是不见得有福报。那忍辱这个法呢,会引导一个人成就庄严身。所以每一个法都有它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没有修《法华经》,会有什么问题?你的人生多元化,你没办法整合它。你的方向很多,没办法整合,你的力量就分散了,因为你生命有限。你今天修布施,来生修持戒,结果你的生命当中,你不能把这种点点滴滴的能量集中在一起,达到你要的目标。
所以一佛乘它好就好在,它可以把这种多元化的法门加以整合,叫做法法销归心性,所有的法门都往心性走,常同常别。大家都在开显心性的功德,但是方便有多门。所以《法华经》的好就在于“绝待论妙”,它能够整合你。你修什么都没关系,你多了《法华经》,它帮你整合。
乙二、莲华 分二:丙一、莲华二义;丙二、四种莲华
丙一、莲华二义。
好,我们看最后的莲华。
二、莲华。
莲华二义:
一、出水义,出离污泥浊水故。
二、开敷义,以胜教言开真理故。
四种莲华:
一、泥里莲华,喻凡夫心中妙法。
二、浊水莲华,喻二乘心中妙法。
三、清水莲华,喻菩萨心中妙法。
四、出水莲华,喻佛心中妙法。
好,那么为什么这个微妙不可思议的心性功德的妙法门,用莲花来比喻呢?因为它的特性跟莲花两种特性是相同的:
第一个,出水。莲花虽然在污泥当中,它出污泥而不染,显现我们本经的自性清净心,就是一念心性“即空”这一块,显它的本体是清净,即空。
第二个,开敷义。就是莲花一开以后,“华开莲现”,显现心性的功德,显现莲花的即假,就是本自具足。
心性有空假两观,即空就是本自清净,即假就是本自具足。
诸位!《楞严经》比较偏重在显清净这块,它是偏重在破妄。其实《楞严经》也在观一念心性,它某种程度也是会归到一念心性,但是《楞严经》所会归的偏重在自性清净心。《法华经》的会归,偏重在即假,就是观十法界十如是,我们后面会说到,偏重在会归到自性功德力。
所以,反正你一念心性,从破妄的角度,当你要消灭什么东西,你就告诉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