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妙法莲华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3章 第33集《妙法莲华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可,但是觉得讲得不圆满,就是你们没有真正了解我的意思,所以佛陀做一个补充,又讲一个譬喻,叫〈药草喻品〉,把〈信解品〉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所以整个譬说周讲了三个重点,〈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最后正式授记。是这么一个情况。譬说一周总共横跨了四品。

己二、身子领解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庚一、长行 分五:辛一、闻法得解;辛二、昔日之失;辛三、昔日之疑;辛四、疑悔断尽;辛五、领解信受

辛一、闻法得解

我们先看第一个(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等于是承接了前面的〈方便品〉。身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他听完〈方便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以后,把自己的理解跟佛陀做一个白告,希望得到佛陀的印证。这个地方有长行跟重颂。长行里面分五科。第一科,闻法得解。我们看经文。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我们把这个文先消一下。“尔时,舍利弗”,这个“尔时”是指的舍利弗尊者听完〈方便品〉以后,他的身口意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就是生起大欢喜。这个欢喜指的是内心,表现于内叫欢喜,因为他闻法得解。踊跃是表现于外,他可能身体有一些特别欢喜的动作,叫做踊跃。这个是一种身业,欢喜是意业。不但是意业跟身业的欢喜,他还从座位站起来,抬头仰望佛陀“而白佛言”。这个“而白佛言”是表示他口业的欢喜。整个是身口意的欢喜。

他怎么说呢?如今我从世尊闻此法音,就是前面〈方便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微妙法音,心中非常的欢喜踊跃,而且是“得未曾有”。这个“得未曾有”是这句话的重点。

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是一个圣人。我们凡夫要欢喜很容易。我们凡夫心是攀缘心,所以你要让一个凡夫痛苦,很简单,要让他高兴也很简单,因为他的心很容易受外境的刺激。凡夫是这样,但是阿罗汉不是。阿罗汉的心,在《阿含经》上说,他出去托钵的时候,他遇到任何人对他任何的动作,他的心是“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他没有高兴,也没有痛苦。你对他好一点,他也就这样子;你骂他,他也没感觉。他对外境是无住,譬如说“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你看鸟从虚空飞过去,它没有踪迹的;一只老虎从地上走过去,它是有踪迹,它是在大地上有所住。但是鸟从虚空飞过去的时候,跟没有飞过去是一样的。阿罗汉的心他是一种无愿三昧,所以他那个空性强。阿罗汉证的空跟菩萨的空不太一样,他那个空是空得太彻底,叫做空、无相、无愿。他那个空已经对三界一切有为诸法没有任何的期待,无愿就是他没有期待。你盖个庙给他,他也无所谓;你不盖,他也无所谓。这么一个阿罗汉,会让他起大欢喜,只有一种可能:它不是有为诸法,而是一种出世间的清净功德,才会去触动阿罗汉的欢喜。也就是说,让一个阿罗汉欢喜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且是“得未曾有”!我们解释一下,是什么事情让阿罗汉这么欢喜呢?因为阿罗汉他一路走来,从阿含、方等、般若,他所接受的教育只有一句话,就是自我否定:你这件事不能做,你那件事不能做,你所有身口意的造作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所以佛陀面对凡夫的第一阶段的开示,在解决生死问题的时候,对我们身口意是全盘否定,那叫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口气改变了,开始肯定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也就是说,佛陀过去的说法是一种破妄的法门。阿罗汉以前一路走来,从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在破妄。破的角度不一样,有深有浅,但是基本上都是破妄。只有到了法华会上,显真。你的身口意,不是只有妄想,其实你把妄想拨开来,你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其实我们是同一家人。你说阿罗汉听到这个法,他欢不欢喜?开始开显自性的功德,这个就是阿罗汉说的“得未曾有”。因为他在法华会之前,从来没有人明确地告诉他说:他可以成佛。没有讲过这句话。所以这个地方对阿罗汉是非常大的鼓励。他的欢喜,当然有他更深的理由,后面会说明。听了〈方便品〉怎么就产生这么大的欢喜,身口意的欢喜,而且是得未曾有?那么舍利弗尊者会慢慢地道来。

辛二、昔日之失

先看下一段,辛二的“昔日之失”。看经文。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