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观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般若道。般若道是以空为住。产生回转跟音乐俱作,表示方便道。前面是万行回归一心,这个地方“一心缘生万法”,开始借相修心,广设方便。所以这个地方就两种表法,一个是回归到一念心性的空;第二个是从空出假,生起种种的妙用。这是一个供养的表法。
辛三、大众领解
我们看辛三的“大众领解”。看经文。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大众做完供养以后就共同地宣说,说伟大的佛陀,您过去在波罗奈,在鹿野苑,为实施权,讲四谛法门,讲出世的解脱道,那么现在把解脱道跟菩提道结合在一起了,透过一念心性的实法把解脱道变成大乘的般若道,就是无上最大法轮。
这个最大法轮我们做一个说明。《法华经》的妙跟《华严经》的妙也是不一样。《华严经》虽然也是一个成佛之道,但是《华严经》对于你一开始走错路的人,比方说走到《阿含经》的出离道,比方说我现在的根性,我已经把我的菩提性给灭了。你看有些人他过去生,他前生带来的,他对什么东西通通没有感觉,他也不起烦恼,他也不思惟功德庄严。这也不能怪他,他一路走来,就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华严经》救不了你!因为《华严经》的妙叫做“相对论妙”,就是,我比你好,但是我不能改变你。为什么声闻种性的人刚开始接触《华严经》的时候,他完全没办法受益(后面的〈譬喻品〉会说)?他们甚至于就逃跑,感到压力很大:我做不到!所以佛陀开始“为实施权”,把那个广大的法门收起来,现出老比丘相,讲四圣谛来度化他们。
《法华经》的好,好在哪里?不管你之前怎么弄,不管你过去犯过多大的错误,不管你把心性搞成什么样,《法华经》都有办法修补。因为它的妙不是“相对论妙”,它叫“绝待论妙”,就是它的妙是可以包容你的。就是说,不管你以前是怎么回事,《法华经》都有办法把它“会权入实”,它有办法跟你对接。而《华严经》是,你走错了,对不起,我这个法门没办法摄受你了。它这个妙是一种相对论妙。我跟你不一样,你跟我不一样,而我比你好,就这样子。《法华经》是我比你好,但是我可以包容你。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先讲四圣谛,最后讲一种包容性的《法华经》,再把他这些一开始没有修圆满的人,把他加以会归,“会权入实”。这个《法华经》的妙,妙在这里。不管你过去的方法是对是错,《法华经》就有办法救你。
庚二、重颂分二:辛一、颂开权显实;辛二、述随喜回向
我们看庚二的“重颂”,把前面的欢喜跟供养做一个总结。
辛一、颂开权显实
看辛一的“颂开权显实”。看经文。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
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尔时”就是大家供养佛以后,诸天子就共同发出宣言说,佛陀您老人家在鹿野苑先转四谛法门,先让声闻人成就了阿罗汉果,在四谛当中“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什么叫“五众之生灭”呢?就是讲到五蕴——色、受、想、行、识,它的生起因缘,跟灭,是还灭的因缘。五蕴是无明所启动的有漏的五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子,就一念的颠倒妄想创造了五蕴。我们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灭除这个我执的颠倒,这个五蕴就消失了。所以这个讲到五蕴的生起跟还灭的一个对立相,这个就是权法了。如今在法华会上,就转最妙的无上的广大的法轮,这个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它的深奥就在于它永远有办法救拔你,不管你以前做错了什么。
我们说一下。《法华经》可以跟任何法门对接,但是它有条件。比方说,可能你过去生对于苦、集、灭、道修得很深,声闻人的强烈点就是他对苦谛有深的感受,某种程度他是悲观主义者。他对什么事情,不是不喜欢,他觉得这个东西不能长久。他的无常观就是说,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他就已经感受到无常的到来,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从无常观来看一切法,那一切法没有价值,有为诸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当然,声闻法有它的好处,帮助你解脱,但它的缺点,障碍菩提道。
成佛之道难就难在哪里呢?因为前半段跟后半段的重点不一样。前半段偏重在空性,它要离一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