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零六面,我们看丑二的“谤毁业因”。
这一科是〈譬喻品〉的最后一科,劝信流通。佛陀讲完〈譬喻品〉以后,为什么要讲这个劝信流通呢?主要要强调两个观念:
第一个,佛陀说:“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它的弘传是有因缘的。众生在权法当中,他一开始修学业果或者修学空性。不管业果也好,空性也好,都是在法力的修学,它没有会归到心性。法力的修学,他一定会落入法执。法执是有限度的,它有时空限度,所以你用法执来修学,修到一个范围就过不去了,没办法突破了。所以,这个人如果觉得他自己在修业果、修空性的时候,修到一个程度,已经被自己的法执给绑住了,想要寻求突破,这个时候是可以为他说《法华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其他的业果、空性,都是“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都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影像。只是告诉你不要造恶,不要执着有相的东西,是以一个“法”来破妄想,所以从一念心性的角度都是唯心所现。也就是说,你必须是善根成熟了,佛陀才可以为你讲《法华经》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在所游方,勿妄宣传”。这是提醒我们后世的菩萨众,你不要看到一个人就跟他讲一佛乘的思想,他可能会产生不信、毁谤,甚至于让他造罪。所以这个“勿妄宣传”就是,你在宣传《法华经》的过程,要谨慎小心、观机逗教。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强调信的重点呢?
龙树菩萨讲到大乘佛法的修学,他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大乘佛法不同的地方,它在修学智慧、理解智慧之前,多了一个信心的修学,这是大乘不共于小乘、不共于人天乘的地方。因为小乘的思想——苦集灭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是可以思议的。你看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的色身跟内心,你就知道你昨天的五蕴跟今天的五蕴是产生变化了;你看看早上的你跟晚上的你,你也知道有变化。所以你的结论:知道五蕴是刹那刹那生、刹那刹那灭,它是流动的状态。所以,小乘法的无常、无我叫做思议境,我们可以用名言分别,去论证这个道理是对的是错的。
大乘佛法,对不起,不能论证!大乘佛法的理解,往往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净土宗的核心思想,“感应道交”,说是千念万念为了临终的正念。你为什么临终保持正念呢?你就是临终的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嘛。好,临命终的时候你可能在加护病房,可能在自己的家里,总之,你的心提起佛号,这个时候你要生起两种信仰:
第一个,相信他力的摄受。你要相信你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信他。就是说,我业障深重,但是阿弥陀佛可以怎么样?但凭六字出乾坤。那你凭什么相信呢?蕅益大师讲到信他,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叫做“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他可没有要你去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多伟大。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用思惟的,不要说凡夫不能思惟,等觉菩萨都没办法去思惟佛陀的功德。那怎么办呢?“随顺诸佛真实教诲。”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证明极乐世界的存在,这就够了!所以,大乘佛法第一个一定是修皈依、修信心。
第二个,你相信佛力的摄受,你还得相信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凭什么我们业障深重却能够带业往生?凭的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靠的就是回光返照。诸位!回光返照的时候也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的,它只是一种觉知,不能有意识分别。所以大乘佛法信仰深的时候,都不能有名言的。
当然,这个地方跟我们学习小乘法、学习业果乃至于学习世间的学问是冲突的。世间的学问都是先怀疑,再透过思辨,再找答案。大乘的不思议法门,你一怀疑,你这个人就没有希望得到智慧了,没有希望了。它不能怀疑的,只能修皈依,叫做“随顺诸佛真实教诲”,没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进去。
大乘佛法第一个为什么安立十信?小乘佛法一开始就证得初果,它没有什么信不信的。因为小乘佛法没有信仰的问题,它是思议境。大乘佛法第一关有十个阶位,十信位,才有资格谈十住。
大乘佛法的解叫做信解,它要从不思议的皈依,一定要相信才能够理解。那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我没有经过学习,我凭什么相信呢?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重点,叫做劝信流通。就是,大乘佛法学习不是看你今生,你今生要学习是有一点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