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这个空是我空。“无相”,其实小乘对相状是灭相,他是要把那个相状灭掉,所以小乘对相状是比较极端的,他不是去改造相状,他是把这个相状灭掉,无相。“无作”,这个无作又翻译作无愿,就是对整个有为的诸法不生任何的期待。
也就是说,声闻弟子也分成两种,有利根的,有稍微中根的。中根人对于大乘佛法是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们解释一下。
诸位!我们前面讲到〈譬喻品〉之初,讲到舍利弗尊者的信解。你看,同样的阿罗汉,大家安住在我空的涅盘,同时听到了大乘的方等时跟般若时,看到菩萨的功德庄严,却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舍利弗尊者看到方等、般若以后,他“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看到功德妙有,他感到后悔:早知道如此,我应该不但是修空性,我应该是无住还要生心,我直接在离一切相的同时还要即一切法。所以,真正圆满是空性跟有相要双向操作,在无住的情况生心。但这个当然很难,所以我们偏空是对的。
但是,每一个人空性成就以后,看到菩萨的功德,舍利弗尊者是“甚自感伤”。这个人大乘善根深厚。而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是“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完全无动于衷的。所以他们这个空性的操作太超过了,这个就是中根人。
所以,这个时候佛陀不得不讲〈譬喻品〉。就是对于方等、般若完全没有感觉的人,佛陀在〈方便品〉之初,用法义来晓以大义,“动执生疑”,没有用;到了后半段,“广引五佛”,开权显实,也是没有用。“蒙笼未晓”,还是心中充满疑惑。那么“今闻譬喻”,到了〈譬喻品〉才“欢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明”,“故名信解”。
就是说,我们这种钝根人,修习空性的时候我们会“有所得”,我们一般人很难中道。你要是说,一个人要积极行菩萨道!他就会投入有相因缘,然后就产生烦恼。如果你说,你一个人要收心!他就会把空性操作得过当。你看我们净土宗也是一样。你让他厌离娑婆世界,他就把厌离娑婆也操作过当,以后对于轮回就产生畏怯,所以我们很难中道。很难中道,那怎么办呢?稍微偏空一点是对的,因为你偏空以后佛陀会用《法华经》把你从空性带出来,不管是法说,不管是譬喻说。所以,这个〈信解品〉的目的,就是把这种稍微钝根的人从空性带出来,用这个譬喻的方式。
我们看经文要义,请合掌。
二、经文要义
前文上根舍利弗,一闻佛说,即得信解,然未立〈信解品〉,以舍利弗陈述之文简略不多故。然须菩提等四人领解后,自述穷子喻,文繁义广,故专立信解一品。须菩提等,过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闻法说及譬喻,信解具足。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起大乘修道,故名为解。了达权实,会归一乘,闻圆教,入圆位,故名“信解”。若约“观心”,了达“心外无法”名信。于“现前一念心中见一切法”名解。从“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
我们看这品的要义。前面的〈譬喻品〉说到,上根舍利弗在听到〈方便品〉的文以后开悟了。就在〈譬喻品〉的前面,有一段舍利弗信解的过程,但是那一段过程并没有安立〈信解品〉,因为舍利弗对于自己信解的过程描述不多,主要地说明自己“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什么叫感伤呢?就是“方等生疑,般若生悔”。这段经文比较少,所以佛陀并没有为舍利弗尊者的信解而安立一品。
但是到了须菩提等四人,须菩提、迦旃延尊者、目犍连尊者跟迦叶尊者四大弟子领解以后,他们自己讲出一个穷子的譬喻,这里“文繁义广”,所以专立〈信解品〉。就是说,须菩提等四人“过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者信三而不解一”。简单地说,对三乘的空性产生信解,但对于一佛乘的中道实相而不信解。直到佛陀说〈譬喻品〉以后,才“信解具足,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
所以他这个信是破无明、证法身。我们说过,阿罗汉一旦信解中道实相,他从偏空而入真如的即空即假即中以后,他直接就入初地了。所以,他这个信是大乘的见道位才叫信,起大乘的修道叫做解。所以,了达“权实不二”,会归一佛乘的实相,“开圆解,入圆位,故名信解”。
如果约修行来说(修行当然就是观心),我们凡夫一开始没办法开显真如本性,我们现在只能做什么?观照真如本性。先观照它,先知道它的存在,但这样就很有力量了。因为你一观照它,你就知道心外无法,就是回归到万法唯是一心。我们开始摄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