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
【学员提问】请示师父,在〈信解品〉中,穷子在华严上闷绝躄地,故而佛陀只能先度根熟的大乘菩萨;凡夫二乘,如聋如哑。那么这些华严会上的大菩萨,过去生在因地是否必须也要经历穷子的志意下劣,先三乘的修学,才能在华严时感得佛陀一乘的教授?也就是娑婆世界众生两段式的修学,在十方世界是否具有普遍性?
【师父答疑】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修学都是如此。可以说,十方诸佛都是从凡夫修上来的,没有例外,没有一个人一出生就成佛的。所以,两段式的修学,就是先权法、再实法,是通于十方诸佛世界的。这一点在〈方便品〉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在〈方便品〉广引五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乃至于释迦佛跟十方诸佛,五佛的说法,没有一尊佛是直接讲实法的,没有。都是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说,不但是秽土,乃至于净土也都是要两段式,都是要先讲三乘,再会归到一佛乘。
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我们今天学佛是从轮回以后再来学佛的。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从零开始,不是从真如本性,我们是经过长时间的轮回以后,经历过很多的生命经验,经过很多的不正确的知见的熏习,然后才来学佛的。所以,每一个佛弟子是带了妄想执着再进入佛法的。是这样子的一个情况。他以前的妄想执着带入佛法,他修学佛法当然也带了妄想执着,他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佛陀是先满足众生的需求。
什么叫妄想执着呢?简单地说就是有所得。这是我们轮回的特性。你说这个人为什么喜欢工作?你真的以为他喜欢工作吗?未必。他是透过工作去换取他的生命中的快乐、衣食。你说,我是做义工的!那你起码是追求来生的快乐。你说我来生快乐也不追求!那一定追求成就感。成就感是感受,也是一种追求。凡夫在娑婆世界轮回,他就是有所得,这是特色。所以他这种心态来到佛教,他也是用有所得去拜忏、去持戒、去念佛的。所以一定是先权法再实法。
所以诸位!你把权实二法的操作——理观的安住、权法的修证搞清楚,以后不管你去哪里,你去净土也好,你去娑婆世界继续轮回也好,你一定用得到。因为权实二法,在你成佛之前,你是一定要面对的,没有例外。你说,我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直接契入实法!极乐世界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你内心的世界还得慢慢改变。
所以《法华经》的权实二法是普遍性的。就是,你把这一套的方法操作学会以后,你以后去哪里都用得到,这个在十方世界是具有普遍性的。
这个是《法华经》的特点,它是通于十方世界的。每一尊佛都是两段式的教授,先权后实,没有例外。
我们看第二题。第二题是核心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入地讨论。
【学员提问】在〈信解品〉中,小乘圣者以种种譬喻自述回小向大的心路历程与佛陀的善巧安排。对大乘的修行人,佛陀的布局为何?若以〈信解品〉喻说的方式,大乘行者回家成佛的过程为何?
【师父答疑】大乘的行者回家的过程,我们看附表第十七,以佛教的四种因缘观来说明。
我们先看小乘是怎么回家的。小乘人是要解决生死业力才回家的。他因为出离心重,所以佛陀让他回家以后扫厕所、除粪,就是透过五蕴身心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跟业力,追求涅盘寂静。所以,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于出离,就是灭除罪业,灭除生死业力。
那么菩萨是怎么回家?我们看赖耶缘起。菩萨回家之前,他是有两个特点,菩提心跟空正见。什么叫菩萨?就是他在因缘当中多少开始修六度了,可能他有所偏重,或者重视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止观,所以菩萨的回家跟声闻人回家过程不太一样。声闻人回家的重点在扫厕所;菩萨回家以后,他第一个先掌管家务,他不会解决业力的问题。就是,菩萨的重点要积功累德,净罪集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重点是创造功德。菩萨一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佛陀一定让他先掌管家务。
声闻人的回家还有一点不太一样。声闻人对家的认同是很薄弱的。我们看,声闻人回家以后,他工作的时候是在家扫厕所,你知道他晚上睡哪里,你知道吗?他没睡在家里面,他是“止宿草庵”。声闻人不敢在家里面睡觉,他在外面盖一个小茅蓬,晚上的时候去那边睡觉。所以,他是没有在真如安住的,他只是回家,只是把它当作打工。菩萨一回家,他一定会在家里面睡觉,他对家是认同的。所以菩萨理观的时候是直通正念真如,声闻人只能够观照空性。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