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自己做不到。他自己认为做不到,他自我设限,所以,即便他明白了法说、譬喻说的道理,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他道理懂了,但是他还是怀疑自己:我真的能够发菩提心吗?我是这种根机吗?我的心长期处在寂静当中,我已经灰身泯智了,我已经没有度化众生的热忱了,我真的能够重新发起菩提心吗?第一个,他对自己能不能够发菩提心产生疑惑。
第二个,得少为足。说,我发了菩提心以后,那我辛辛苦苦得到的涅盘……我得涅盘不容易啊!利根人六生,我花了六辈子,牺牲我的睡眠、饮食,牺牲我所有的欲望,我得到这个涅盘,我要放弃吗?所以,他怀疑:我发了菩提心以后,我是不是从今以后就要失掉涅盘寂静?我要投入人群,我要行菩萨道,那我是不是涅盘寂静要失掉?佛陀必须要说清楚,就是说,你的涅盘寂静本来就没有失掉,它本来就是你内心的一部分,所以你发菩提心,你涅盘寂静不但没有失掉,你还得到更多的宝所。所以,佛陀必须要给声闻弟子做两种心理建设:第一个,建立信心;第二个,坚定他的智慧。
这一段主要的内涵,这整个因缘说,主要是建立信心,然后坚定他的智慧的理解,就做的这两块。所以,我们在进入经文之前要先了解,虽然整个因缘说很长,就这两个重点。
己一、正说因缘 分二:庚一、先明知见久远;庚二、正明宿世因缘
这个因缘说周有两段,第一个,正说因缘,佛陀就讲到过去的久远一段往事。这一段往事牵涉到三段因缘,有三段因缘交接起来。
第一段因缘就是大通智胜佛,大通智胜佛的成道跟说法,这第一段因缘;第二段因缘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听法,他听《法华经》以后跟复讲《法华经》,第二段因缘,释迦牟尼佛;第三段因缘就是声闻弟子,他听完《法华经》以后的修学状态。
所以,虽然因缘说很长,请大家记住这三段因缘,你就不会搞乱了:第一个是大通智胜佛,第二个是释迦牟尼佛,第三个是声闻弟子,这三段因缘构成了这一段往事,就是构成这段因缘说。
庚一、先明知见久远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那么佛陀讲往事之前,先有一段的前言,“先明知见久远”。就是那人家会说,佛陀!那事情发生这么久,您老人家怎么知道呢?佛陀说,因为我的知见力不可思议。佛陀可以知道无量劫的事情,佛陀先展现自己的自性功德力来建立信心。
我们看佛陀怎么展现。在讲往事之前,就说我的确有这个能力讲的。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出所见事;壬二、喻明久远
看长行,长行当中分成两段。
壬一、出所见事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佛陀为了要取信当下的声闻弟子,说我有资格能够讲这件事,佛陀“先明知见久远”。明知见久远的时候,先标出当时的因缘事相。就说,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是过去。那么过去有多远呢?“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是印度四个非常非常大的数目,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目,但是它是有量的数目,非常大。
在这个时间点,有一尊佛出世,叫大通智胜如来。这尊佛他因地到底是修了什么东西呢?第一个,他具足大神通。这个神通跟禅定有关系,这个佛对禅定特别重视,所以他生起广大神通。第二个,他有圆满智慧。具足权实二智,所以叫大通智胜如来。然后有十种的德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种德号具足。
有佛,当然要有依报的国土。这个国土叫什么呢?国名好城。这个国土,他的依报国土,山河大地草木都是由禅定所变现,所以它特别的庄严。这个国土跟一般的国土不一样,特别的庄严,好城。
“劫名大相”,这个劫名就是……佛教算时间不像我们现在是二零一九、二零二零,不是这样子。我们人世间在算这个时间相是从西元,二零一九、二零二零……佛法是用大劫。你看我们现在是贤劫,它这个劫叫什么?叫大相。因为当时的人特别的高大庄严,所以劫名大相。一个劫很长,一个劫有四个中劫,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
“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