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的亲密关系。那么也就是这样子,“众所知识”,所以如果佛陀为我们来授记,不但是能够满我们的愿,也满足所有皈依佛陀的三宝弟子的愿望,就是大众也是这个愿望。
我们看佛陀在授记的时候,不管授千二百人记,或者授两千人记,他都会先选出两个代表。前面的授千二百人记,选富楼那尊者,选憍陈如尊者。这个地方的授两千人记也是提出两个,选阿难尊者、罗睺罗尊者两个来代表。这两个代表的共同点,就是都跟佛陀的关系非常亲密。一个是佛陀的堂弟,出家以后做佛陀的侍者,就是阿难;一个是佛陀世俗的长子。这两个都是在佛陀成道八年后回到迦毘罗卫国以后,当时的八王子跟贵族出家的其中两个。这是他们两个的共同点。
那么差别点,阿难尊者的特点是多闻第一,他博学强记。所以你看文殊菩萨赞叹阿难尊者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他基本上就是一入耳根就永远不忘掉的,这是阿难尊者,所以他能够负责佛陀灭度后的结集经典。那么罗睺罗尊者是密行第一。这密行第一就是他的外表看起来很平常,但是他内心有甚深的功德。
这一段经文古德解释说,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其实照理说,他们作为常随众(这两个都是常随众,一个多闻第一,一个密行第一),在前面的千二百弟子授记的时候,就已经涵盖在里面了,那么佛陀为什么在授学无学人记的时候,单独把他们列出来?
这个地方的理由就是,佛陀要为他们开迹显本,就这两个本地功德不是一般的。一方面为他们开迹显本,一方面佛陀希望给他们一个个别的授记,因为这两个过去的因缘是跟一般的声闻弟子不一样的。我们看有什么不一样,后面会说明。
壬二、二千启请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那么前面是两个代表,就是阿难尊者跟罗睺罗代表出来口头启请。这以下,当然这两个站出来以后,其他的学无学人弟子就想,反正大家都受记了,剩下我们这两千人!于是就得到了鼓励,就站起来,顶礼佛陀,站在旁边,但是没有讲话,就站在旁边。当然佛陀是默然同意了,这二千启请。
辛二、如来授与 分二:壬一、记二人;壬二、记二千人
前面是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跟两千弟子的请记,佛陀等于默然接受。这以下佛陀就正式给他们授记。
壬一、记二人 分二:癸一、记阿难;癸二、记罗睺罗
授记的整个过程,先授两人记。
癸一、记阿难 分五:子一、正与授记;子二、重明果德;子三、菩萨生疑;子四、发迹释疑;子五、显本述叹
这两人当中,先授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又分成五段。
子一、正与授记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的“正与授记”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因果”,佛陀先把这个因地跟果地做一个标示。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先授他正报的佛身。他的佛号是什么?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山海慧”指的是他自受用的智慧,他内观的智慧。那么他的内观智慧是怎么样的呢?如山之高,如海之深。就表示阿难尊者经常多闻,“护持法藏”,所以他内观的智慧是很深的。“自在通王”指的是他受用,他教化众生的智慧,他有广大的善巧方便,各种的自在通达。这个是指他的利他的智慧。这两种智慧合成他的佛名。也是一样,除了“如来”,还有应供、正遍知乃至于世尊等十种德号。这是先把他果地的佛号做一个记别。
这以下记别他的因地。他是怎么样修的呢?他在未来世中“供养六十二亿诸佛”。这个供养当然是修福。我们亲近诸佛,肯定不是只有供养,一定是还要修慧的。那么他是怎么样修慧呢?护持法藏。阿难尊者有个很重要的功德,因为他多闻第一,博学强记,所以十方诸佛一灭度以后,他就负责整理法宝,结集经典,然后流通后世。这个很重要,使令佛陀灭度以后正法、像法、末法的法运能够相续下去。所以他就做这件事情,在整个六十二亿诸佛当中,就是“护持法藏”,令正法久住,然后成佛。他不但是护持法藏,还亲自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