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
辛一、明弟子圆因报满
先看辛一的“明弟子圆因报满”。这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学《法华经》,会权入实,而功德圆满。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 、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段经文有两段:第一个是讲因地圆满,第二个是讲果地圆满。他的因地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
学《法华经》以后,当然我们现在叫做圆教名字位,我们叫做跟《法华经》结缘,就是透过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成就《法华经》的成佛的正因。但如果是加行位的,学《法华经》就不一样了,他直接进入见道位,就成就诸佛的法身了,就般若道已经完成了,那么悟后起修就进入方便道了。方便道,这个时候善知识就很重要。方便道它就是怎么样?历事炼心了。他这个时候清净心开始转成菩提愿。
我们说过,般若道的特色是什么?清净心。虽然我们清净心跟菩提愿两个都修,但是从凡夫到般若道,重点在清净心,在离相。从般若道进入方便道以后,它的核心思想不是清净心了,而是在菩提愿,开始广度众生了,那么它的核心就是六度的修学。
六度的修学,蕅益大师提出三点,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六度的修学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对治。菩萨修六度不完全是利他,他是透过六度的法来调伏自己的烦恼。比方说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我们的恶行,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他是透过修六度来调伏自己的六种烦恼,这叫对治。因为他每一个在修的时候,他都有内观的智慧,有这个理观的智慧。
第二个,相生。六度,当然它有它各别的内容,布施就不是持戒,持戒不是忍辱,它有它自己的体性。但是它彼此之间可以相生相成,就是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你布施修得好有助于你持戒,你持戒持得清净有助于忍辱等等,前前可以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就是,你如果是持戒清净,会让你的布施更加地清净圆满;如果你忍辱修得好,对你持戒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力,它相生相成。这个六度之间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蕅益大师讲到果报。虽然菩萨修六度重点在借事修心,自我调伏,但是他自然地会形成因缘的果报。比方说布施成就大富饶财,持戒成就诸根具足,忍辱成就容色端正,精进成就大威德力,禅定成就寿命安康,所以禅定的人他寿命长,身体也健康,智慧成就辩才无碍。讲到果报,他是自然招感的果报。
这段经文后面主要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就是成就应化身了。他从法身的历练,开始发愿,然后呢?成就应化身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于“成等正觉,广度众生”。这一段经文就很重要,“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当然不能够说完全因为,但是善知识提婆达多是很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呢?我们说过,初地菩萨已经没有自然而起的魔境了。初地哪有魔境呢?他没有烦恼,没有死亡的问题,也没有五蕴的果报的干扰,身心世界的躁动的干扰,天魔连碰都不敢碰他了。他这个人是初地菩萨,而这个天魔是欲界天,你怎么敢去干扰这个大菩萨呢?所以他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怎么样?法身菩萨互相的资助。
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在唯识学上说,你要扮演一个逆缘的善知识,你要八地以上,低阶的不可以扮演逆向的善知识。有一个禅宗开悟的祖师,他的弟子问他说:“师父!你修学到什么阶位?”这个禅宗祖师说:“我现在的修习,我可以入佛,但是不得入魔。”就是说,我可以示现正常的佛相,就是清净的功德我可以示现,但是我没办法在正常情况示现非道,那种不正常的杀盗淫妄相状,来显现我的菩萨道。这个超过他的范围。因为你要修到染净不二,那不是一般的菩萨,要八地以上。
所以,这个逆缘的善知识,蕅益大师会说明,是非常难得的。就是说,你今天跟他是同参道友,你们两个都成就初地了,那彼此要互相帮助。有时候我是做你的同参道友,鼓励你,你也鼓励我,那就叫顺缘的善知识。但是你要为你的同参道友扮演逆缘的善知识,对不起,你要八地以上。这个逆缘是不容易的,后面会说明。
这个提婆达多,一方面做释迦牟尼佛的启蒙师父,一方面在他开始悟入法身、从空出假以后进入方便道的时候,又扮演他的逆缘善知识,所以对释迦牟尼佛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