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观就是一个整体的安住。
所以大家要把这个理观跟事修分清楚。理观是安住,事修就是调伏跟引导,就是断恶、修善。所以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当你的内心是一片镜子充满灰尘的时候,你要先站在镜子的角度——你本来没有灰尘,然后再去面对灰尘。这个时候你面对的灰尘就有限了,很多灰尘自动会脱离的,然后你再慢慢对治你的问题点。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你学《法华经》,你起码把权法跟实法弄清楚。实法就是强调理观的一心真如,就是一心即空即假即中,建立佛陀的知见,实法。权法就是三乘的无量法门的对治,专门讲对治烦恼的,就是怎么样“时时勤拂拭”的。就是说,会权入实,你起码要知道什么是权、什么是实。实法就是理观,权法就事修嘛。
理观跟事修,这个很重要。你这个没有弄清楚,你《法华经》就不知道怎么修了。理观强调无生;事修强调因缘所生,讲到身口意的调整。
【学员提问】师父!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怎么面对如灰尘的人事因缘,弟子已经很清楚掌握到那个修持的诀窍,但是面对积极的修善,例如布施,我们要怎么在理观跟事修上让它可以合一?可不可以请师父作一个开示,譬如说在布施这个善法里头,我们要怎么结合理观跟事修?
【师父答疑】事修的对治有它的方法,比方说思惟布施的功德,“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这句话大家应该很清楚了。就是说,事修是一个一个的。针对悭贪嘛,那你就要想:我为什么要布施?因为如果我不布施,我死了以后,“诸未施财无常灭”,我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如果我在生之年利用这些资财……死了以后这个财产就不叫布施了喔,你的财产就没有了,但你在生的时候把钱财给别人,这个叫做布施。所以你这样思惟,哦,那我把这个钱财霸着不放,我什么都没有;我在有生之年把它布施出去,“由施反成有财库”,会变成财库,来生还可以受用。所以每一个法在事修的时候,都有它一个一个的对治观法。祖师对这些都有一个思考模式,你就照这个思考模式去做,你就知道怎么做了。它是有一个思考的,这个事修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对不对?
那理观只有一个,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两方面。但是你如果不站在理观,你事修会产生执着,你布施也会执着。你布施的时候就说,欸,这个功德里面有没有我的名字!你就会这样想了,这就着布施相了。所以你这个布施变成怎么样?布施的“法”,而不是布施“波罗蜜”。这三个波罗蜜对你就没有用了,因为你今天不能够安住真如本性。以无所得为方便,你称性起修的时候,你的布施叫做布施波罗蜜,它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你是用清净心跟菩提愿来布施,你把它当作你的一种历练。
你今天如果不修理观去布施,在布施的时候你就想说,欸,不错喔,你看我修这个功德,我来生会去受用!你的结果,你来生果然去受用,但是你没有离开轮回。所以这个布施不能度你,它没办法度你,它不能让你到波罗蜜去,它只能够在生死里面得一个有漏的福报。波罗蜜,到彼岸,一定要理观的智慧。
所以,这个理观跟事修是互动的。理观让你清净,事修让你成就庄严,所以这两个不一样。当然你说,我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也不去修。那你就一路地清净下去了,你就没有所谓的功德庄严了。你这个叫素法身,不是佛陀的妙法身。所以你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昧理,是吧?
但事修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到底你应该去从布施,还是从持戒入手,这要看各人。但是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事修,你要先找你的专长,就是你特别厉害的,你的优点,跟最弱的地方去对治,这两个。
比方说今天你的事修调伏上很适合用无常观。其实你成功就好,你不要管用什么。就是说,我面对烦恼的时候,我习惯用无常观,我过去生对无常观、无我观操作得非常好,那你就用无常观。你只要是把烦恼灭了就对了,你不管用什么法门,契机就好了。第一个,找到你的强项。
第二个,找到你的弱点、痛点。每一个人内心当中,从因缘来说一定有自己的盲点。有些人对财富有盲点,有些人对感情,有些人对名声。这个就是你要注意的了,这一定是你往生的障碍。你要痛下决心去面对你的盲点。
蕅益大师讲,行人各有烦恼习气,重者先治,譬如擒贼,必先擒王。就是说,从事修的角度,因为你生命有限,你不可能把无量劫来如梦如幻的烦恼业力今生全部面对,但是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