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魂穿古代,特种兵太子逆袭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6章 李贤在汉水平原的文化革命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温暖而灿烂。

教完拼音,便是数学课程。冯如烟巧妙地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买卖货物、分配粮食等,来讲解数学运算。“假如我们有十袋粮食,要平均分给五户人家,每户能得多少呢?这就用到了除法,10除以5等于2

,所以每户能得到两袋粮食。”民众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恍然大悟的光芒,纷纷意识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一位大嫂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下好了,以后去集市卖东西,就不怕算错账了。”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拼音和基础数学。大家惊喜地发现,沟通变得如同畅行无阻的大道,以往因方言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逐渐如同冰雪般消融。不同村落的人们聚在一起,能用统一的拼音交流,欢声笑语如同悦耳的乐章,回荡在汉水平原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水平的提升,如同春风化雨,为工具制作与发明创造了一片肥沃的土壤。百姓们在日常劳作中,开始大胆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农具进行改良。

年轻的工匠阿强,一直对传统农具的效率不太满意,他心中犹如藏着一团火,渴望做出改变。通过精确的测量与计算,他对传统的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他精心调整了犁铧的角度,使其入土更深且更省力,仿佛赋予了犁新的生命;又重新设计了犁架的结构,让牛拉起来更加轻松自如。经过改良后的犁,耕地效率大幅提高,原本一天只能耕一亩地,现在能耕两亩多地。阿强的成功,如同点燃了一把火,激发了其他工匠的创新热情,大家纷纷摩拳擦掌,投入到农具改良的热潮中。

还有擅长纺织的巧娘,以往织机的效率较低,织出的布宽度也有限,如同被束缚的翅膀。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织机进行了巧妙改造。她精确计算了织机各个部件的尺寸,如同精准的指挥官;调整了经线和纬线的张力,使得织机的运转更加顺畅,如同灵动的舞者。织出的布不仅更宽,而且质量更好,宛如精美的艺术品。巧娘的新织机很快在村子里传开,其他织女纷纷慕名前来学习,纺织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整个村子的纺织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这一切,如同埋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为科技学院的诞生孕育着无限可能。李贤看到民众对知识的热情日益高涨,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意识到成立一所专门的学院,系统培养人才、研究创新的时机已然成熟。他与冯如烟以及一众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商议后,决定在汉水平原的中心地带,选址建造科技学院。

学院的筹备工作如同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战役,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首先是招募教师,李贤广发告示,那告示如同知识的邀请函,邀请各方有识之士加入。消息如同插上翅膀的鸟儿,迅速传遍各地。各地的学者、工匠们怀揣着对知识传播的满腔热情,纷纷响应,如同百川归海般齐聚汉水平原。有擅长天文历法的老夫子,他知晓星辰的奥秘,仿佛能与宇宙对话;有精通机械制造的能工巧匠,他的双手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赋予器械生命。

制定教学大纲亦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犹如绘制一幅宏伟的蓝图。李贤与众人反复商讨,结合大乾国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需求,精心确定了多个学科方向。除了数学、语言等基础学科,如同大厦的基石,还设立了天文、地理、机械、医学等专业学科,如同大厦的支柱。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深入学习代数、几何等理论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成为生活的有力工具;语言课程则注重拼音的规范使用以及文学创作的培养,让语言成为沟通与表达的桥梁。

天文专业,学生们将仰望浩瀚星空,学习观测星辰、推算历法,探索宇宙那无尽的奥秘,如同勇敢的探险家;地理专业,要研究山川地貌、物产分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精准的地理依据,如同睿智的领航员;机械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工具、器械的设计与制造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工巧匠;医学专业,则传授中医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救死扶伤的良医,如同守护生命的天使。

在学院的建筑设计上,李贤借鉴了现代学校的布局,精心规划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区域。教学楼要宽敞明亮,如同知识的殿堂,便于学生们学习交流,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实验室配备各种实验器材,犹如探索未知的宝库,供学生们进行科学实验,开启创新的大门;图书馆则收集各类书籍,包括古代经典与新撰写的学术着作,仿佛是知识的海洋,等待学生们去遨游。

李贤满怀希望,期待这所科技学院能成为知识的摇篮,培育出一批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