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七章 未来的筹划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王凝之顺势走到谢道韫身旁,挨着她坐下,见书案前叠了一层草书帖子,显然是出自谢道韫之手,随手拿过几张,观摩起来。

这时云儿凑了上来,低眸看向二人,说道:“娘子还饿着肚子呢,怎能一直读书,吃些东西吧”

谢道韫从下午一直读书到晚上,因为太过入迷,并未吃晚饭,这时已经饿了,于是抬眸应了一句。

待云儿离去,谢道韫回眸,正巧看见王凝之捧着自己的书帖观赏,不由殷殷笑道:“郎君承逸少之书法,草书、行书大有神韵,世人皆知,何看小女子拙笔?”

闻言,王凝之放下书帖,看向眼前腹有诗书的少女,虽是女扮男装,但也别有一番窈窕姿态。

王凝之玩趣道:“自然是在评判韫儿的拙笔,方才看了一番,勉强有我三之一的功底,评语:字体结构稍差,神韵不足,应勤加苦练。”

言语落,二人目光触碰,谢道韫微微低下清眸,盯着王凝之的胸膛,轻声道:“那我要向郎君请教了”

其实王凝之方才虽是玩笑之言,但并没有说大话,因为原身唯一一个优点,就是草书、隶书写的好,得到了王羲之的真传。

王羲之被后世文人冠誉“书圣”,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甚至不能用极高形容。

深入了解过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后世的张、怀、欧、颜等书法大家也是稍逊一筹,可与诗词方面的第一人李白比拟。

综上所述,可见王凝之的草隶水平如何,教导年少的谢道韫,还是游刃有余的。

月亮渐渐升起,时间匆匆过去两个时辰,二人练习书法至深夜,谢道韫自觉收获颇丰,王凝之亦是如此。

谢道韫主动说起家事,问道:“还不知家母和哥哥弟弟们性格如何?以免日后见面唐突了”

王凝之笑了笑,回答道:“家母名郗璿,字子房,心性善良、贤惠体贴,大哥玄之……”

一刻后,王凝之终于讲完,抿了一口茶水,同样问了谢道韫家中的父母、兄弟,谢道韫一一回应。

深夜酉时,万籁俱寂。

二人将要告别离开之前,谢道韫的目光正凝向窗外,看着寂静的庭院,忽然道。

“听闻明日会稽王司马道万将要前至东山,参加叔父召集的兰亭宴,王郎是否有意?”

王凝之微微点头,娓娓道:“朝廷正值兴废之际,殷都督为朝出山,北伐建功,报国立业,吾素来仰慕,恨不得为一小卒,征战前线……”

“眼下司马道万举贤任能,我岂能放过如此时机,以己之能报效国家,方不负心中治国安民、北伐收故土之信念”

闻言,谢道韫心中大悦,温声回道:“不管你是随叔父隐居,还是同父亲一样做官,我都支持你。”

王凝之无言,只与谢道韫的眸子对视片刻,黑白相间的颜色,充满了信心和深深的情意。

王凝之转望向天空悬挂的一轮圆月,此刻的他虽无醉酒时的微醺,也无飘飘然之意,但却有无限诗意。

他不由走到案前,不做丝毫停顿,即行云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晋的社会风气是谈玄问道、逃避世事和现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王凝之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即便路途坎坷,可能不被当世之人认可。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凝之得司马皇室支持,未来若能北伐建功、登临大位,还在意清谈士族们的看法吗?

可以知道的是,东晋朝廷在慢慢改变这种风气,但连司马昱这样的顶级权臣都在清谈问玄道,作用能有多大呢?

王凝之赌的是司马皇室敢用他做士族的标杆、表率,改变东晋追求飘渺、不问世事的风气。

如果成功,王凝之则拥有司马皇室、王谢郗三家顶级门阀的支持,未来3年到10年内定将会迅速掌握大权,且不用耗费多年时间累积升迁至中央。

琅琊王氏这样的自家人,不必多说,一定会鼎力支持,毕竟王氏已经有衰落之象,且此事,事关家族利益。

陈郡谢氏,王凝之亦有许多把握,虽然改变风气首先冲击的便是谢安,而且十分针对,他隐居不问朝政晋人皆知,“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即出此处。

但是谢安性情温和,风流闲雅、高情逸态,自然不是小肚之人,又与王羲之是至交好友,侄女都嫁给了自己,这般关系,王凝之估计谢安谈笑间便会支持。

郗氏的郗愔、郗昙是自己的舅舅,且不谈玄,对此没有冲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