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凝之犹豫之时,谢道韫早已从窗边看清楚了,不禁笑道:“郎君快进来啊”
王凝之转身,正巧看见谢道韫半趴在窗棂前,一双明眸如碧水流璃,盯着自己。
“来了来了”
王凝之走进房中,见谢道韫还在窗前凝目,笑问:“在看什么呢”
“石头啊,我在看你扔掉的蓝色石头,很漂亮也很少见,为什么要扔掉?”
“溪水边全是这样的石头,所以就扔掉了”
谢道韫沉吟道:“我在山上住了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有这种奇石……”
王凝之不紧不慢道:“应该是近几日刚从瀑布冲刷下来的,我带你去看看吧,正好去后山的林子玩玩”
谢道韫淡然一笑道:“还是我带你去吧,山上杂草丛生,不熟悉路况的人,很容易迷路”
王凝之不以为然,但还是点了点头。
不过很快,现实让他认清楚了状况,原本还嘴硬呢,以为一个小小的丛林,还能让自己迷路了?
当看后山的林子中,路边的草丛都比自己高不少,王凝之心中暗暗认同了谢道韫那句很容易迷路的话。
山后的景色丝毫不逊色于山前,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景色格外的宜人。
一棵古树下,王凝之稍微铺了几个秋黄的叶子,与谢道韫席地而坐,讲论文义,又或是观赏远处的湖泊,探讨人生意义。
二人一天的时间,都在此处度过,期间云儿、谢玄也闻声来赶来,给后山添了许多热闹,少了一些清静。
……
时间匆匆,两日之后,东山来了一群宣诏的太监。
山脚处,太监们下了马车,看见几个看守此地的谢氏子弟,拱手道:“几位少郎,我等奉旨而来,召琅琊王氏王凝之接诣,麻烦各位通报一声”
虽然这个领头的太监颇得太后信任,平日里耀武扬威,但也不敢在东山胡乱吆喝。
况且,他清楚眼前这几个少郎都是谢氏子弟,未来最少也是个六品官,可不能轻易得罪了。
谢氏子弟们听到诏书是给琅琊王氏的,转头便去通报了,只留下太监们在此等侯。
路上,一名年少的谢氏子弟说道:“想必这诏书,一定是给王凝之升官的吧”
“那日宴会上会稽王如此赏识他,不升官才怪,我估计这次最少也是个六品,五品也有可能”
“某觉得不然,近几日王凝之的声望远扬整个会稽,甚至于整个三吴了,依我看,给个五品都算低了”
三人聊着聊着,脚步已然来到王凝之的房舍前,逐敲门进入,告知了他京中太监宣诏一事。
王凝之早有预料,点头言谢,未做什么准备,直接去山脚的进出处接诏了,而这三个谢氏子弟也需跟着王凝之一起接诏,只因他们在现场。
“圣谕,命琅琊王氏王凝之,即日进京面圣,钦此”
简单的十几个字,没有华丽的语言,这也是皇帝平常用的诏书格式,很奇怪吧。
在电视剧中,皇帝的诏书多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其实明太祖朱元璋以前,并无此书,而且因为错误的断句,导致误导很多人。
《晋书·元帝纪》记载:“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像这种诏书,其实也是少见,只有发生大事时才会这样写诏书,皇帝平常只用圣谕、上谕即可。
王凝之接过诏书,送走了太监一行。
其实他还真没预料到召书的内容,原以为会当面封赏,没想到是进京面圣,这显然有重视自己之意。
未想太多,不久后,王凝之又登门拜访了谢安、谢道韫等人。
午时,天空阴云密布,山间绵绵细雨下的不停,似有一种独特的意境。
檐下,只见谢道韫拿起两把油纸伞,一把自己用,一把递给了王凝之,并道:“天上还下着雨呢,即便再是蒙蒙细雨,也能浸湿了衣裳,从而导致染寒,以后不能不打伞”
王凝之来找谢道韫时,天空已经下起了雨,然而自己又没有拿伞,只能淋了一路,导致现在头发都是湿的。
“好,我下次一定拿伞”
“听闻雨后的池塘别有一番模样,韫儿要一起去吗?”
说着,王凝之拿起油纸伞走出檐廊,步伐不紧不慢,每走一步便溅起一片片雨水。
“去啊,等等我,希望那里没有蛙鱼吧”
王凝之故意引谢道韫来池塘,除了最后与她一起观赏美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