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二章 改革第一步,吏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翌日,清晨。

一大早,县衙发了一则公告,传遍钱唐大街小巷,士林更是一片哗然。

原来,县衙罢免了一大批官吏,诸如掌文书的门下书佐、议生,掌具体事务的功曹史、仓曹史、兵曹吏、法曹史等等。

像里长这样的乡吏,地方不大,官僚作风最甚,是罢官的重灾区,倒下了近九成。

晋书·职官志记载:“县率百户置里吏一人,其土广人稀,听随宜置里吏,限不得减五十户。

县衙统一重新招收官吏,由新任主薄刘宏青、主记室史兼功曹吏刘远青二人负责,王凝之亲自考校。

前一任主薄黄自元因收贿钱帛巨大,直接罢官回乡,王凝之目前不想得罪太多士族,只加了一条永不录用,而没有选择砍头。

所谓主薄,即参与县里机要、总领府事之僚属,职同县丞,正九品,四百石官。

钱唐这次的招吏公告,不出意外的吸引了众多寒士、百姓蜂拥而至,很少有士族子弟参加。

现场的百姓有近千人,他们听闻官府大批招募铁饭碗,还不限身份地位,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此,其中滥竽充数者有多少,可想而知了,需要先在县衙门口筛查一遍才行。

王凝之将此交给刘宏青等一众官吏筛查,自己则走向县牢,看望昨日那个极其狂妄的官僚陶法明。

陶法明的族人昨日便得知消息,来到县衙要人,态度极为强硬,但王凝之更强硬,明言:“但凡擅自闯入县牢者,一律当场斩首。

此番言语,令陶法明的族人丝毫不敢造次,而是讲起规矩和证据来,我朝好像没有一个县令拿办县中正的吧。

但王凝之另有一职,散骑常侍位同上州刺史,比之下州刺史还高一品,乃是堂堂正四品大员,可不是小小的县中正可以比拟的。

王凝之声称陶法明藐视晋律、贪污受贿,常借评品以权谋私,实乃三罪并加。特命刘越带县兵一百余人,抄其家府,听后发落!

“吏治不清,则政令不通啊”

王凝之悠悠叹了一句,独自在前行步,刘越、蔡山等一众护卫部曲在后紧随。

当下,王涣之和谢朗都回郡里评品了,回来应该要月中了,正好回来接替丁原的县丞一职。

他们倒不在意品级,一起共事即可,若不是王凝之的邀请,都不打算做官。

县牢大门,四名狱卒看守,见王凝之一行来到,行礼道:“我等见过使君”

“不用多礼,带我看看昨日关押的那名犯人”

“诺。”狱卒应罢,上前领路。

很快,众人便来到了陶法明的牢房。

一名年轻狱卒打开牢门,将凌乱不堪的陶法明喊醒,并请示王凝之。

陶法明一整日没有吃饭了,昨日晚上饿的撒泼打滚,哭爹喊娘,今日一早没有都睡好,便被叫醒。

迷迷糊糊的看了看眼前的众人,见到其中有王凝之,连忙闭目继续装睡了起来,他这次是真心害怕了。

王凝之看了看他现在的模样,说道:“陶法明,你现在的样子是很落魄,但你鱼肉百姓的时候,可曾想过你有今日?你在任期间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我已经找到证据并上报了朝廷,不日便会发落。”

“不,你是如何找到的证据?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陶法明大口喘着粗气,看着居高临下的王凝之,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囚服,仿佛猜到了什么,一定是他抄了自己的家,将自己喑藏的贪污受贿的记录拿到了。

“是啊,他是敢这么做的,我一开始怎么没有想到呢!不然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想到此处,陶法明有些绝望,不由声泪俱下,连忙求饶。

王凝之摇了摇头,说道:“你不用想着活命了,就算朝廷放过你,钱唐百姓和庶族们也不会放过你,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混蛋事,比我清楚吧?”

听到王凝之如此坚定,陶法明干脆破罐子破摔,先臭骂了他一顿。

见王凝之置若罔闻,不搭理自己,由是给他讲起了大道理。

“你以为你很聪明!其实什么都不是!你以为钱唐的官吏只有我一个贪污受贿、欺压百姓吗?呵呵,我敢说钱塘的全部都是我这样的!”

陶法明大声吼道:“只不过你看不出来罢了,他们平时对你毕恭毕敬,隐藏的深,我且问你,今日你只抓了我一个,可有胆量将钱唐的所有官员抓入大牢?”

闻言,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