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五十四章 拜会谢安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云儿顿时沉默了,她哪敢公然支持王凝之啊。

不过,偷偷支持还是可以的。

王凝之如何不知道云儿的心思,清咳了一声,转问了另一个话题,“你家娘子平日都在做什么?和我讲讲吧。”

云儿从小便跟在谢道韫身边,粗通文墨,近几月又入学了书院,文采大涨,说起文人的话来,那是有模有样。

谢道韫这边亦在与祝英台闲聊,有诗赋的讨教,也有书琴方面的问询,最后还讲了讲尼山书院。

谢氏子弟有许多在尼山书院读书的,谢道韫对里面的规矩多有耳闻,有课七种,分为玄、道、法、兵、易五学,书、琴二艺。

书费一百多钱,两餐需要自己带竹盒(有的是三餐),大多夫子都是擅长玄学,喜爱玄学,因此玄学理解的深了,自然倍受宠爱。

玄学、道学是尼山书院的主要课程,没有儒学,自东汉末年战乱以来,士族便渐渐抛弃了主流儒学,转而崇尚玄学,直到唐宋两朝才重新兴起。

玄学和道学虽然是两个名字,但概念相同,只不过表述方式不同,学起来的基本无什么差别。

人们常常误以为玄学是故弄玄虚的,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哲学思想,玄学体现了天地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

道学表述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一般规律,人们常说的谈玄论道便出自这两者了。

片刻后,众人终于走完了难走的山路,来到了东山的半山腰处。

王凝之看向身旁众女,告知道:“我先去拜会一下谢叔父和长度他们,晚饭时再见。”

谢道韫牵着祝英台的嫩手,一面说着不用管他,一面向聚宴的花亭走去。

王凝之看着两女亲密的动作,有些吃味,但很快就释然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女人,还能整出什么来吗?

想罢,王凝之一路快步行走,来到了谢安的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正应了眼前的此景。

忽然,一阵悦耳的琴声响起,王凝之聆听着踏过台阶,抬手敲了敲门。

“谢叔父在里面吗?”,王凝之询问道。

“请进。”谢安停下拨动琴弦的手指,起身快步迎接。

二人见面,王凝之略微拱手,低眸说道:“小侄正巧路过东山,顺便来看了您和令姜。”

谢安笑道:“凝之来这边坐下吧,两月不见,你好似变了许多。”

“嗯,是变许多。”

两人落座后,谢安泡了一壶东山自产的“好茶”,趁着冒着热烟,倒在了两个陶瓷小碗中。

王凝之品尝了一口,味道略苦,还有点干涩,有点枯草的感觉,不过回味起来,倒别有一番滋味。

谢安同样饮了一口,看向一如往常沉静的王凝之,热情的笑道:“凝之黄昏时来到,想必是匆忙过来的,还未吃饭吧?道韫那丫头呢?”

王凝之回道:“令姜准备晚餐去了,说是做一顿丰盛的。”

谢安微微点头,说道:“对了,你们的婚事将近,我准备让道韫就此学罢,专心待在家里,一应婚事布置皆已成完了,只差凝之大桥亲迎了,具体的细节还要问一问逸少。”

又道:“你们二人彼此熟悉,过多的话,我便不再说了。”

王凝之点了点头,心中思索了一番,才道:“叔父,家中亲友都要邀了吗?还需侄儿写帖吗?”

“都邀齐了,逸少那边也是如此。”谢安见王凝之茶水见底,便给他续上了一盏茶。

王凝之心中一阵苦笑,狠下心,抬起茶盏便饮了一大口,茶盏又要见底了。

逐后,王凝之开口给谢安聊了钱唐的一些事宜,主要是吏治和均田制两个方面。

现在的钱唐,绝对会让每个见过它的人大吃一惊,吏治清明,均田减税,人口大幅度增加。

谢安神色自若,但心中对王凝之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不是好感减少,而是更看重了。

均田制对士族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农民得到的是荒田、官田,相比于东晋目前实行的占田制,绝对是一种开创性的制度了。

占田制保留了特权阶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地兼并,但也是县花一现罢了。

谢安对王凝之所说的均田制,十分看好,东晋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导致大多数人没有土地,但若实行了均田制,便可以保证大部分人有田耕种。

自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由于常年战乱导致出现了许多荒田,特别是长江以北的北方地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