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村,一个新寡的妇人带着她刚十岁的儿子去开荒,有人笑到:“徐婶子,你家就两个人也开荒呀?”
“咋不开?我家小子已经十岁了,我身子也还能干,这次至少开两亩!加上家里原来的三亩就有五亩地了,到时候我家小子说亲也好说了!”徐婶子想着这日子就笑起来。
“是呀,五亩地够养一家四五口人了。”那人应和道。
“那也要豆子能卖出去啊,不然姑娘到你家天天吃豆菽饭,谁嫁?”另一人也说。
“是哩是哩,那豆子能榨豆油真的好啊,我家都狠心买了一斤豆油做菜,别说,那菜就和放了肉一样,好吃!”
“哎哟你家日子真是好啊,还能吃上油了,我家还是吃不起,不过我买了二两油给我媳妇点灯做绣活,她说多做点绣活,下个月卖了就可以割一回肉吃呢!”
“我那不是卖了几石豆子出去嘛,这么好的事不得做点好吃的庆祝一下?”
“应该的应该的。还是你家聪明啊,去年种了不少豆子,我那地种小麦不长,都撂荒了一块没种,可惜了。”
“谁知道今年有人收豆子呢,我也是家里劳力多,不能让他们干吃饭闲着。”
“不过咱们都种豆子,明年会不会收不了这么多?”
“哎哟,那豆油这么好,很快就有其他人也要榨油了,你别瞎操心……”
开荒的百姓不少,你一句我一句的,很快就歪楼了。
温月这边也在想这个问题,她一个榨坊怎么可能吃下那么多豆子?而且也吃不了独食,其实榨豆油并不是什么秘方,跟原来的菜籽油差不多,机子也相似,别家一打听她是先收了个油坊,没两天就开始榨油就能猜出大概。按菜籽油的方式稍微尝试就能试出来方子,最多也就没她改进过的省力,出油量小一点罢了。
她现在就是打个时间差,趁着别家还没想到来分一杯羹,先吃几个月红利回回本。一个小玉新县城也就三家小油坊,赚不了太多钱,等这一季的豆子收上来,至少要把豆油推广到邻近县城和府城,等到百姓们都习惯了用油,销量提上来时,才会有更多人进入这个市场,到时候就会全国都吃上大豆油了。
一边叫人赶做机子,一边收豆子,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八月,一个多月来,各村都陆续报上不少的开荒田,让余子阳每天都心情很好。
余子阳上任的几月来连连出招,虽然着手的几件事都还不见成果,但毕竟是有了入手点,不至于看着百姓过苦日子却束手无策。
鱼塘的鱼吃了温月推荐的豆渣饲料后都长得不错,才一个月就眼见着大了一圈,花费也不算很高。养殖的人说,那饲料确实是鸡鸭鹅也吃,甚至母鸡吃了后下蛋还比以前多了,都有做工的工人偷偷拿饲料回家喂鸡了。
因为现在只有十几个鱼塘,鱼塘的鱼苗和鸭鹅也少,饲料用不完,余子阳也就不介意他们拿一些走,回来还把这事说给温月听着玩。
温月听了却说,让工人养成偷拿的习惯不好,既然用不完不如用来养鸡。但鱼塘不适合大量养鸡,那就让工人们在家养,比如每人发两只小鸡回家,然后每天按量发饲料,养大后一只算鱼塘的一只算他们自己家的。
发小鸡?一时间哪去找那么多小鸡?
温月疑惑,没有就孵一些呗。
余子阳就摇头,说为何民间的鸡鸭那么少?因为母鸡抱窝是随机的,看心情的,鸭子更是没有孵蛋的习惯,一般要孵小鸭都是放到鸡窝去让母鸡孵。上次那些鸭鹅苗都是挖塘时就开始到处收集,好容易才找到几十只。
温月张大了嘴。原来这么原始么?就没有人工孵蛋?
余子阳听了笑得前仰后合:“人工孵蛋,谁孵,你孵么?”
温月气鼓鼓的道:“我孵就我孵!”
第二天,她就让管家收了几十只种鸡蛋来,整理出一个有火炕的厢房,烧热后铺上厚厚的稻草和稻壳,温度就按体温控制,稻壳上再放上鸡蛋,最后盖上棉被保暖。
温月让两个丫头看护,每隔两个时辰翻动一次,温度不够时就再烧一下炕,一定要保持温度稳定,她则负责记录。
余子阳看她真的风风火火的开始孵蛋笑得不行,结果十来天后,温月让他在阳光下对着鸡蛋看,已经能看到里面成型的小鸡了,他张口结舌,开始怀疑自己。
又过了十来天,温月还在午睡,看护小鸡的丫头风一样冲进来,门口的荷心都没来的及拦,那丫头就大叫道:“少夫人,小鸡出壳了,真的出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