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小鸡仔死了一只,惹得茁姐儿哭了好久,但其它几只都长大了一圈。
菜地里也长出了青青的绿苗,有些青菜已经可以吃嫩苗了。还有两种大家却不认识,温月估计是自己买回来的外国种子,等长大点看看是什么菜。
温月他们制作砖胚越来越熟练,从刚开始的一天两三百块到现在一天能做四五百块,攒了有不少了,大哥和二哥已经将沟渠引到田边,现在就帮着张姨娘她们开荒,十亩荒地不算多,已经整理出一大半来,下一步就是把土细细的翻一遍,然后准备烧一次地灭杀虫卵,最后再引水。
其他人的家里也搞得有声有色,赵家和何家同样攒了不少的砖胚,也都在开荒,因为地多人少,暂时没有因为抢位置而冲撞的,反正你家占了这边我就换一块地方,就算几个比较懒的单身光棍,因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也能勉强完成自己一亩地的工作,还计划着给自己造个小屋。
这天赵书吏和王典吏过来巡查了。看着各家占领的地盘把一大块荒地搞得凌乱不堪也不着急,他们这次来,就是要说这事的。
不过说乱也不算,大家都不笨,最后基本都是沿河而居的,村口反而没什么人住,只有几条从河边延伸向村口的小路。
赵书吏等人简单画了村里的地形,又走了一圈,划出各家现在的方位,再稍一规划,就定下了村庄的简单规划。从村口斜斜的拉一条道到村中心,在这留一块晒谷场,再从这个晒谷场拉了几条稍小的路通往东南西三个方向,一个简单又有序的村庄就成型了。
赵书吏召集了所有人,示意了村道和中心晒谷场的位置,通知众人等春种完成后,每个人都要出力修建村道和晒谷场,体弱做不了的可以由家人代替,但要是不做,就要去服苦役了。
村道需要在六月农忙前完成,平时由几个兵丁监管。
赵书吏他们这次又带了6个新来的流放犯,都是一家子,这样坑尾村就有了13户人家,75口人。
季家和赵家何家拉着赵书吏他们说了想烧砖的事,问官府同不同意。赵书吏觉得是好事,但要回去问一下,让他们先烧一些来看看。
赵书吏走后,几家人就商量着怎么烧,最后决定先建一个砖窑,很多细节还得试试,不是一烧就成功的。
温月开始指导他们搭建砖窑,下面搭一个大灶台,上面就是一个密封的圆形大烤炉,中间放入已经晾晒好的砖胚,再用黏土将四周和顶部完全封闭后开始烧火。
温月看不出温度,只能视窑的大小暂定烧制10天,10天内要不停的烧火,停火后就是最重要的冷却了。听说古代一般是不让用红砖的,一个是风水不好,一个是阶级限制,平民百姓不能建红色的房子,所以朱门都是形容权贵的。
要烧青砖,冷却时就需要连续好几天从窖顶浇水浸透整个砖窑,等到完全冷却后再开窑。等到终于开窑的时候,大家都激动的围上去看效果,温月也很激动,也有些忐忑,毕竟她只有简单的理论知识,可别翻车啊。
还好,打开砖窑后看到青色的砖,她就稍稍松了口气,说明冷却这步没错。不过可能是土质或封闭不够好,这青色并不纯正,有些透着灰和黄色的斑点,而且孔隙也比较大,那是因为他们用的土是就地取材,没有太讲究,使劲往地上一摔——还行,没碎!
温月估计这砖的结实度介于红砖和青砖之间,但她也觉得可以用了。因为颜色纯正,表皮细密光滑的那种青砖,成本和工序都不是他们这种能比的。
她把自己的分析跟大家一说,大家也很认同,虽然不是上好的青砖,但也比泥胚土房好多了吧。现在就看上面怎么说了。
这边天天烧砖,砖胚还在不停的制作晾晒,毕竟就算不让烧,这砖胚也可以直接用来建房子。而大哥和二哥他们已经开始把水田养上了,开始准备插秧。
刚开始他们还以为直接往地里播种呢,还好张姨娘有些经验制止了他们,又去找了几户也懂一点的人家一同商量研究,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秧苗已经可以移栽了。
砖块拿出来又晾了几日,赵书吏带着好几个官员来了。温月和季父等人还在赶制砖胚,门口的兵丁过来叫季家人,说上面有大人过来叫他们去问话,季父就带着三哥去了。
领头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官员,赵书吏就站在他后面。那官员直接问:“你们真会烧砖?”
季父知道赵书吏应该要问这事,过来时就和三哥搬了一筐子砖,见他们问就示意三哥把砖搬上来,按着温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