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的粮食大丰收,刘恒久皱的眉头总算是得到了舒展。
自己在农业上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老百姓今年也能有个好日子过了。
为了在全国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带动大家明年继续辛勤耕种,刘恒找到了自己的堂哥。
正是当年刘邦为了安抚老爹,封的大哥家的儿子。
刮羹侯——刘信。
刘邦本来就是想满足一下老爹的临终要求,刮羹候本来就有嘲讽大嫂家的意思,就是发泄了一下刘邦心中的气儿。
当初刘邦落魄的时候,经常带着朋友跑到大哥刘伯家里讨饭,大哥人不错,对他们是好吃好喝的照顾着。
可惜大哥去世的早,由大嫂一人带着孩子,家里的日子也变得很难,这大嫂很讨厌刘邦,觉得他就会蹭饭,不务正业。
有一次刘邦去蹭饭的时候,大嫂就刮着家里的锅底,示意刘邦家里已经没饭了。
可刘邦跑到厨房一看,她家里还有粮食,刘邦一气之下断了和他家的来往。
刘邦封侯之后,将刮羹候的封地选在了舒县,那里贫瘠的很,地都不适合耕种。
没想到经过刘信多年的努力,那片地已经成为一片肥地,充满着勃勃生机,水利工程、肥料等等耕种所需的条件样样不少,可见刘信在这方面究竟有多擅长。
刘恒很开心,下诏让刘信进宫,刘恒要亲自向他询问土地耕种方面的知识。
—————————
此时的刘信正在土地间忙着耕作,虽然汗水直流,衣服都湿透了,可他依旧乐呵呵地挥舞着锄头。
他再差好歹也是个侯爵,居然亲自下地耕种,可见他是真的很热爱种地。
从小就在土地里长大,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沉的热爱。
在听到刘恒召见的消息后,他急忙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赶往了长安。
这刘信其实和周勃差不多岁数,是刘邦儿子一辈里年纪最大的人了。
刘恒在未央宫中亲自接见他,甚至出来相迎,给了他最高的礼仪规格。
这大堂哥刘信当了一辈子庄稼人,还挺懂礼仪,见到了刘恒知道行礼。
他虽然是个侯爵,却从来没有拿侯爵的身份压过别人,他当了一辈子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倒也没在乎过侯爵的身份。
别人都在嘲笑着他这个侯爵的名字,就他还在以“刮羹”二字为荣。
刮羹候,在他认为,就是让天下的老百姓不再刮羹。
刘恒将他拉到了身边,给他找了个位置坐下。
“来来来大哥坐,今天找来大哥,就是想和大哥聊聊种庄稼的事,不是什么国事,大哥也不用客气。”
刘信呆了呆,看着刘恒给他指着的垫子,跪坐了上去。
刘恒摸了摸他常年耕种在地间的双手,只觉得像摸那苍老的树皮一般。
“看着大哥的手粗糙的很,早已没了光泽,还裂了许多口子,大哥常年游走于地间,真是受苦了啊!”
一说到种庄稼,那刘信瞬间来了兴趣:“陛下有所不知啊,我从小在家乡丰沛便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十里八乡的人啊,都知道我家地种得好,称我为‘地里老汉’。
当年的事情,我还小并不清楚,承蒙高祖三叔不弃,封我为刮羹候,实在是感激不尽。”
当年的事情,刘恒也知道,每次听到高祖的这些事迹,刘恒都忍不住想笑。
刘恒强忍着憋在心里:不能笑,不能笑,那是父皇啊!
刘信继续开口道:“我在舒县啊,发动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开垦荒地,修渠开路,带领着大家一起劳动。
我鼓励大家好好干,干出一番业绩来,另外,我地租也收的很低,大家都很积极。
这不,今年就迎来了大丰收,百姓脸上都笑开了花,称赞着朝廷的政策好啊!”
这最后一句话,正中刘恒的心坎儿,他最担心的,就是朝廷好的的政策有没有落实到百姓手中,百姓有没有切实地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大哥说的是啊,无论是皇亲国戚、朝廷官员还是庶民百姓,最重要的就是扬其所长,发挥自己最擅长的,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够了。
人心中都有太多的贪欲,有了还想要更多,贪了还想要更贪,如此循环往复下来,有钱的人越有钱,穷的人越穷,大汉江山就会被他们这些富人给腐蚀空。
就说大哥你吧,你擅长种地,所以这30年以来,你带头修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