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噶完贾东旭,隔壁种田去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74章 平安新村要搞文艺汇演?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王主任还是没有立即答应下来,关于方平安马上启动下一年建设的预想。

不过方平安可以回去先做计划,等到月底,区里和街道办人到齐了一起核对账目,然后做个年底汇报,大概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账本她抄录了一份在街道办的那本《平安新村发展备忘录》里,然后核对了一下两方的数据,特别是街道办在平安新村的采购数据,也是连连咋舌。

不知不觉3个月不到的时间,在平安新村已经花了2542块?

平均一天30多块?

可核对两方的明细数据,一模一样啊。

王主任叹了口气,这笔钱其实花得很值得的。因为这两个多月以来,南锣鼓巷的烈属,贫困户,以及街道办后院的逃荒人员的肉食供应,全靠平安新村的鱼,现在一个月定量才发2两肉票,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市场上买不到!

就连鸽子市都没货,而黑市,一般人也不敢去。就算冒着风险去了以后,那猪肉的价格已经到了10块钱一斤,谁能吃得起?

算了,钱花了就花了,至少大家脸上都有血色了,到现在为止烈属贫困户与逃荒人员没有一个因为营养不良或者饥饿而倒下的,也算是她的政绩了。

而且这些鱼有一半以上,王主任让逃荒人员们帮着做成了咸鱼干,以备着年底时发年货,慰问烈属贫困户时用。未雨绸缪,王主任可不敢无止境的消耗肉食。也就是说她手上至少还有2000多斤鱼干,这些作为到时候跟其他厂子也好街道也好,资源互换时使用,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嘛。

至少对比东城区其他几个街道办,她这里的受灾情况是最小的,因为有平安新村的存在。

其他几个街道的情况——不说也罢,反正越到年底,大家越难受。

而且还有内部消息称,明年会有大量的工人要遣返回原籍,因为大Y进的时候招工太多,而现在城里又养不活这么多人,唉——

61年,会更难过咯。

希望明年的旱灾,能够缓解一点吧。

王主任如实想着,然后拿着《备忘录》与平安新村的账本去了区里,具体明年怎么安排,区里也有一定的想法,特别是看到平安新村这么快就能平账,而且还弄出了水培蔬菜与亩产3000斤土豆的情况下。

这里从现在开始,可不止是一个小村子而已,它存在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了。

方平安和娄晓娥只能铩羽而归,不过也就几天的时间了,等得起。

————————————————

次日,12月21号,王主任就来了花园子里,也带来了区里的意见。

众人都坐在竹棚下面,等着王主任讲话,这边空间够大,已经成为了集聚餐开会娱乐工作台为一体的空间了。

“区里的意见是,还是等12月31号一起核算,但已经知道了你们村子的土地产出能够平账,对此表示鼓励!”

王主任一说完,刘光天等人突然噼里啪啦的鼓起掌来,吓得方平安一大跳。

有必要吗?至于这么浮夸吗?

不就是口头鼓励一下嘛,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奖励——对了,新村不能接受社会资助,没办法,即使奖励也没有实物奖励。

“你们新一年的计划,可以自己先琢磨着,到时候月底的时候一起聊聊。”

“另外区里有一个想法——农历新年之前,你们新村能不能来个年底总结,文艺汇演?”王主任试探着问道。

然后方平安就一脸懵逼了。

啥玩意儿?

年底总结我能理解,但文艺汇演?

让我们这一群农民不干活给你们准备什么文艺汇演?

这是哪个屁股长在脑袋上的家伙给想出来的主意?

闲着没事儿干是吧?

众人也有点按捺不住窃窃私语起来,上面这是搞什么啊?

他们每天都忙的停不下来,竟然还要搞文艺汇演?又不是什么艺术院校或者什么文化部门,有这个必要吗?

见方平安一脸的不解之色,王主任也慢慢解释起来。

“平安啊,新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抓起来,不能说一直只顾生产。”

“一般的村子,比如说秦京茹老家的秦家屯,那到了年底就是猫冬,也没啥活儿可干。”她指了指小丫头秦京茹,秦京茹正抱着小当在给她喂食呢,见点到了自己,便马上点了点头。

“是的,到了年关大家都没事可干,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