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林小羽的战略布局与朝堂风云
在许昌的丞相府内,林小羽伫立在巨大的沙盘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那代表着天下九州的山川河流与城郭模型。室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棱角分明却又带着几分疲惫的脸庞。
此时的局势,宛如一团乱麻却又暗藏玄机。蜀汉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虽偏居一隅,但国力稳固,军民齐心,对曹魏边境不时侵扰,以图拓展生存空间;东吴凭借长江天险,水军纵横,孙权老谋深算,在与曹魏的对峙中亦有自己的盘算,时而联魏抗蜀,时而观望自保。而曹魏内部,随着势力的扩张和连年征战,各方利益集团矛盾渐显,既有旧臣对林小羽这外来者心怀芥蒂,又有新兴势力急于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林小羽深知,当下最紧迫的是整合内部力量,强化军事指挥体系,以应对外部的军事压力和朝堂的权力纷争。他轻咳一声,打破了室内的寂静,对着身后待命的一众将领和谋士说道:“如今,我军兵强马壮,但调度指挥若不能统一协调,便如一盘散沙。孤欲设立军事都督府,统一调配各地兵马粮草,诸公以为如何?”
谋士郭嘉率先出列,拱手道:“丞相此举英明。然都督之位责任重大,需德才兼备、威望素着者方能胜任,否则恐难以服众。”其余众人纷纷点头称是,目光却在室内游移,各自打着心思,猜测着这都督之位的可能人选。
林小羽微微颔首,心中早有思量:“孤意属张辽张文远,其智勇双全,威震逍遥津,麾下将士皆为精锐,且为人忠义,必能不负所托。”此言一出,室内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张辽资历尚浅,难以压服那些老将;有人则担心张辽手握重兵,会威胁到丞相的权威。
老将徐晃站出来,抱拳道:“丞相,张辽将军虽勇猛善战,但都督之职关乎全局,末将以为曹仁将军更为合适。曹仁将军乃宗室重臣,久历战阵,经验丰富,且在军中威望颇高,可保万无一失。”
林小羽嘴角泛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他料到会有此争议,却也并不慌张。他缓缓踱步,目光扫过众人:“曹仁将军自是忠勇可嘉,但如今战场形势多变,需有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之将领掌军。张辽将军擅长奇袭突击,战术灵活多变,正符合当下我军之战略需求。再者,孤用人唯才,不论资历出身,只要能为我大魏立下战功,皆可委以重任。”
见林小羽心意已决,众人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再多言。林小羽随即颁布政令,任命张辽为军事都督,总领全国兵马调度,并责令各部门全力配合,违令者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的纷争也并未因军事布局的初步确定而平息。以荀彧为首的旧臣集团,对林小羽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深感忧虑。这些新政旨在削弱世家大族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提拔寒门子弟,触动了旧臣们的根本利益。
一日朝会,荀彧出班奏道:“丞相,近日所行新政,诸多士家子弟报国无门,长此以往,恐寒了天下士人之心,还望丞相斟酌。”他言辞恳切,眼中却透着几分坚定与执着。
林小羽神色平静地看着荀彧,心中对这位曹魏肱股之臣既敬重又无奈。他深知荀彧一心维护汉室正统与世家利益,但在这乱世之中,若不破旧立新,曹魏又何来足够的力量统一天下,结束这纷争不休的局面?
“文若公,孤亦知你心系社稷,但如今世族豪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致使国家赋税减少,兵源匮乏。若不加以整治,我大魏如何能在这乱世中长久立足?孤推行新政,亦是为了大魏的长治久安,还望文若公能理解孤的苦心。”林小羽语重心长地说道。
荀彧微微摇头,叹道:“丞相,天下动荡已久,当以宽仁治之,徐徐图之,而非激进变革,以免引发内乱。”
朝堂之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新臣旧吏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林小羽目光冷峻地注视着这一切,他知道,这场关于权力与利益的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曹魏政权的内部分裂。
为了缓和矛盾,林小羽决定采取分化瓦解与恩威并施的策略。他私下召见荀彧,与他彻夜长谈,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对未来天下局势的规划,承诺在新政推行过程中会尽量兼顾各方利益,保留世家大族的部分特权,同时也希望荀彧能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安抚旧臣,共同为曹魏的兴盛而努力。
荀彧沉默良久,最终被林小羽的诚意和远见所打动,虽未完全认同新政,但也表示会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林小羽的工作,避免朝堂矛盾进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