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馆里一片混乱。士子们将掌事围在中间,吵吵嚷嚷要见国君,否则今夜就离开秦国。掌事连连向士子们做拱,高声道:“诸位先生,不要急,不要急,已经派吏员去请内史大人了。”一个士子高声怒斥:“内史徇私,找他何用?要见国君!”“对,要见国君!”士子们嚷成一片。景监赶到时,满庭院正乱得不可收拾。景监站上一块石头高声道:“诸位先生,我是内史景监。有何不平,请对我说。”
一个红衣士子高声道:“请问内史,一个腐儒能见君面陈,我等何被冷落?”
“内史徇私,举贤无公心,我等要面见君上!”
“王道之说,竟也大礼相待,这是何人荐举?”
“国君不听此等亡国之道,只有内史徇私舞弊,举莠弃良!”
“请问内史,卫鞅用多少金钱买通了大人?”
“我等实言相告,今夜不见君上,即刻就走!”
“对,求贤令说得好,实则是虚情假意,蒙骗天下!”
景监已经明白,这完全是因为卫鞅今日的失败激起的事端。这些士子们原本就是个个自命不凡,访秦回来后更是踌躇满志的熬夜撰写,等待一朝面君陈策。后来听说,有个不住在招贤馆的魏国士子竟然捷足先登,被轺车接进了国府。士子们就议论纷纷,说秦国只瞅着魏国士子,瞧不起别国贤士。一时间,“魏国士子有何了得?”的愤然议论弥漫了招贤馆。然则景监已经分头排定了国君对策的次序,也已经分别向士子们说明。所以不满归不满,倒也没出乱子。谁知午后有消息传出,说那个魏国士子是个腐儒朽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讲了一通不着边际的大话,国君愤然拂袖而去。这一下却犹如火上浇油,士子们不约而同的将举荐腐儒的罪责看在了景监身上,越想越不满,便聚相计议,以离开秦国相要挟,提出当夜面见君上。
景监心下明白,向场中拱手高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