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的天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6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子路请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说:“没有办法服侍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侍死人?”子路又问:“胆敢请教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

鬼神包括天神、地袛、人鬼等超自然的存在或力量。子路问,人应如何和他们保持适当的关系?孔子的回答很清楚:先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然后自然知道如何与鬼神交往。在此请注意:孔子从来不曾怀疑或否定鬼神的存在,只是希望我们善尽人事,再以合宜的态度对待鬼神。子路再问死亡是什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只有知道如何生与为何生,才能明白死的意义;若不认清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肯能明白死是怎么一回事。换句话说,离生而言死,只是诞妄;离死而言生,只是愚蒙。但是许多人根据这句话判断孔子连“生”都没有搞清楚,更不要谈“死”了。因为死亡这个题材是所有宗教都谈的话题,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不能谈死亡,一比就比下去了;宗教界的人会说儒家只谈活着的道理,短短几十年有什么好谈的,我们宗教谈死后有轮回,有审判,很多东西可谈。但这么说是很冤枉的,为什么?因为孔子并不是没有搞清楚生死,只是因材施教这样告诉子路罢了。如果提这个问题的是颜渊或者子贡,孔子肯定会有不同的说法,但偏偏提问的人是子路。子路这种行动派的学生喜欢实际的政事、军事,不喜欢去做一种比较思辨的、深刻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所以孔子才会这样回答他。(注:子路刚强又好勇,在乱世中恐怕难以免祸,孔子为他担心,所以提醒他要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以及明白“生”的道理。子路后来卷入卫国父子争位的乱局,不幸死于非命,时孔子七十二岁,非常伤心。)

根据我的简单统计,《论语》这本薄薄的书里,“生”一共出现过十六次,“死”出现三十八次,有谁敢说孔子不知死的道理?一个不了解死亡的人会说“杀身成仁”吗?会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吗?我以为“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论语》里最深刻的一句话。早上明白了人生正道,懂得为何而生为何而死,那么晚上即使要为此而牺牲生命,也是无所遗憾的。朱熹的学生问,孔子难道不希望一个人闻道之后有实践道的机会吗?譬如听懂了道,给半年时间实践,之后再死不是比较好吗?朱熹说,当然是希望如此。但朱熹这样讲也不太对。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生命的转向,生命转向“道”,转向光明,就发生了“质变”,一切都值得;生命如果没有转向,做再多的好事,只是“量”,不是“质”,很可能进一步退两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左右两边各钉了一个强盗。左边的强盗嘲笑耶稣;右边的强盗跟耶稣说,如果你真的是神的儿子,就请你原谅我吧。耶稣回答,你今天晚上就能上天堂。什么意思?因为这个强盗觉悟了自己的错误愿意悔改,虽然他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来不及做什么好事,但只要悔改了,就会上天堂。另一个例子大家更熟悉,是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与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是类似的意思吗?

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包涵着一种深刻的宗教情怀,而孔子所坚持的“道”就是“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行仁即是人生的目的所在。人有自然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演进,走过生老病死的过程;但是没有人会以死亡为人生目的,却总是设定一些值得奋斗的价值理想,譬如个人的人格修养、事业成就、嘉言懿行或者家族的生命绵延、声名美誉,以及国家社会的繁荣安定,由小康走向大同等。这些价值理想的范围很广,但是可以用一个字“仁”来概括,其要点则是:每一个人活在世间,都有重要的使命,因此应该珍惜生命,好自为之。

8。孔子有无信仰?

常常有人问我,孔子到底有没有信仰?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当然有。但是孔子从来不谈他的信仰,为什么?因为信仰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刻的关怀,不能随便去说,孔子也不是宗教家。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最谨慎的三件事看出他对信仰的态度。

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

孔子以慎重的态度对待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疾病。

这三件事是有顺序的。排第三的是疾病。孔子对于什么食物不吃,什么食物不多吃,非常谨慎。他生病时,会小心不乱吃药,因为古代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