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粗能干大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部分
书签 书首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一章:粗在务实

成就任何事情,都要务实,俗话说,做人要踏实,做事要务实。只有务实的人才没有好高鹜远,目空一切的心态,才没有夸夸其谈,不节实际的想法。

务实之道,要点有二,一是客观地看待事情,不带主观思想。二是做事从实际情况出发,做事所用的策略与方法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了解社会实情,肯接近底层

老粗在成事之前,大多数在社会上历练了一番,他们十分清楚社会中存在的弊病与问题,懂得民生艰苦。所以,他们都能做事与处世都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人们的实际心理出发,从而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支持。

刘邦、刘备、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莫不如此。

刘邦以一平民身份,在秦末起义群雄中脱颖而出,战胜强大的敌手项羽,夺取天下,开创几百年的王朝基业。这在中国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上,算是第一个人,彻底打破了几千年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刘邦之所以能胜利,与他了解社会实情有很大关系,因为他出身底层,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同情人民的疾苦。早先,他与项羽及众诸侯相约,最先夺取关中者为王。其后他果然先夺取关中,进入关中后,他对父老乡亲们说:“你们受秦的苛法很久了,我来是为你们‘除害’,不必害怕。”并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此法一宣布,老百姓用牛羊酒肉慰劳他的军队,他一概不接受。并说,粮食多,不要浪费。这样“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而项羽对比之下,虽然勇武善战,军事实力比刘邦强,怎奈却是一个残暴成性的“霸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秦人大失所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刘邦即皇帝位后,虽然基本上实行的是秦朝的封建统治制度,但他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内定律令、定军法、定礼仪,提倡节俭;对外与少数民族匈奴单于等实行和亲,以求得边界的平静。这些,都为汉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起好了步,开好了局。

唐朝的李世民也是如此。

李世民出身于官僚家庭,但自小就喜欢与人交朋友结友,在社会上晃荡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也亲眼目睹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埋葬隋王朝的壮举。隋朝本是一个十分强盛富庶的统一帝国,仅是储备的粮食就可供全国50年之用。但隋炀帝继位后不到13年便分崩离析,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他认为主要是隋炀帝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明白广大百姓的实际需求,广修宫室,到处巡幸,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由于隋炀帝恃其富强,不顾后患,徭役无时,干戈不停,使老百姓无法生活,终于激起反抗,以至身戮国亡。

这些切身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得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重民保民,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唐太宗常说,皇帝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还说,皇帝有道,实行仁政,那么人民就会推举他为皇帝,如果无道,暴虐统治,那么人民就会抛弃他,十分注意总结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时常保持警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清醒地认识到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之于人心向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唐太宗君臣勤于政事,居安思危,避免剥削压迫过甚,出台实施了与民休息的多项政策措施,致力于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唐太宗除了在制度上实行亲民爱民的政策,他自身还戒奢崇简,并以身作则。他继位后,住的宫殿还是隋朝建造的,大部分都已破旧。一般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的宫殿。但唐太宗为了节省开支,在贞观初年一直不允许修作。唐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并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勋亲贵族都要遵照执行。对于官员们的奢侈行为,唐太宗也严格禁止。贞观初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出现了一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生前一直住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死后甚至连个祭祀的地方也没有。一代名臣魏征为官一世,家里却连个正堂屋都没有。这种节俭风气的盛行,对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贞观二年,京城长安一带久旱无雨,引发蝗灾。唐太宗李世民心急如焚,觉得呆在宫里不是一个办法,于是到地里巡视庄稼遭灾情况,慰问受灾百姓。

一天,李世民在巡察的时候,看见蝗虫,就捉了几只,

书签 书首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