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沉浮史玉柱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中老年组合的保健功能是: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叶酸及钙,铁,锌,硒。

这三种黄金搭档产品组合各自功能不同,广告的诉求点也有差异,针对青少年、妇女和老年人的营销策略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黄金搭档一下子推出覆盖三个人群的三种产品,在广告宣传上就不能“集中火力”,保持一个统一的诉求点。2003年初,黄金搭档在上海投放的报刊广告中,连续三期报刊广告标题分别是《黄金搭档:对孩子很有效》、《黄金搭档:打造美丽和健康》、《黄金搭档:对中老年人很有效》,三个广告加在一起,会让读者觉得这个产品像是个包治百病的“万金油”。2003年已经不是1999年脑白金推出的时候了,经过数年间软文、广告的轰炸和媒体对此的批判,以及信息渠道多元化,使消费者的分辨能力大大提高了。一旦消费者对某个产品有了“万金油”的印象,这个产品的形象就已经大打折扣了,这自然会影响到消费选择。

实际上,上面两个原因虽然对于黄金搭档的推广都有影响,也都被众多“营销专家”反复论证,作为黄金搭档推广不利的“败招”,但黄金搭档未能获得想象中的火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史玉柱过高估计了中国维生素市场规模。

早在1998年,史玉柱在广州就曾对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过:“西方国家保健品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史玉柱选择维生素产品,正是遵循这个思路作出的选择。黄金搭档软文中,一份证明中国维生素市场巨大的宣传材料举出的证据是:美国保健品市场中,维生素产品占据了2/3;在青岛健特生物与瑞士罗氏维生素公司签约的新闻稿中,一开头就强调:“维生素是西方国家居家必备的保健品,每日补充维生素是大多数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在全球,维生素是一个几百亿美元的大市场。健特药业与罗氏维生素公司的‘亲密接触’将预示着维生素领域‘中国版块’的崛起。”

关于美国维生素市场的描述和中国维生素市场的未来空间,都是事实。按照惠氏-百宫制药有限公司2003年初提供的研究数据,维生素在美国消费者中的渗透率是67%,而这个数字在中国是5%,中间62%的差距就是史玉柱的想象空间。

但在吃到62%的差距之前,黄金搭档不得不面对维生素产品渗透率仅为5%的市场现状。

那么,这个市场有多大呢?

根据惠氏提供的研究数据:按照产品出厂价格计算,当时中国维生素市场的总量大约在每年3�5亿~4亿元人民币,即使按照市场销售价格计算,这个市场也不过在6亿元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拥挤在这个6亿元市场中的还不止黄金搭档一家。2003年被史玉柱认为是“黄金搭档”成败的关键年,而直到2002年底,维生素市场的势力割据是:百时美施贵宝的金施尔康占了35%~40%的市场份额,约为2�4亿元人民币;惠氏的善存片以17%~20%的份额位居第二,约为1�2亿元;老三是21金维他,占据了10%~12%的份额,即7000万元左右。此外,市场上还有维存、成长快乐、宝力维等品牌。这样一来,总共6亿元的市场,可能给黄金搭档留下的只有1个多亿的空间。

当然,史玉柱选择黄金搭档的时候,看中的是未来的发展。惠氏-百宫制药有限公司通过研究发现,2002年中国维生素市场的增长速度是15%~20%。这似乎是一个可以让史玉柱振奋的数字:如果今后每年都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中美之间5%对67%的维生素渗透率差距还是有望迅速消除的,一个大市场就会出现。

然而,即使是作出上述统计的惠氏也不敢持过于乐观的态度,维生素产品的负责人认为,“由于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饮食习惯、文化和饮食结构上的差异,我们认为维生素产品在中国市场不可能达到像美国市场那样的规模。我们估计维生素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上限不会超过50%。但我们也不知道达到这个渗透率需要多长时间。”

现实的市场空间只有这么大,黄金搭档的市场启动资金却不少。根据国内一家权威广告监测机构对全国47个城市的429家媒体黄金搭档广告的跟踪监测数据,2002年1至11月份黄金搭档投入的电视广告,按照“刊例价”(也就是电视台给出的报价)计算为3�8亿元,尽管实际的广告价格会比报价低很多,但也会在亿元规模。2003年,黄金搭档投入大规模广告启动市场,所花费用,又比2002年高出了不少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