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操秘史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5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写λ佬滩⑵�小�

卢毓对这个判决发表了不同看法,他说:“女子只有在跟丈夫接触后才能产生感情和恩爱,成为妻子后感情才会亲密。所以《诗经》说‘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我心则夷。’还有《礼记》也说‘未庙见之妇而死,归葬女氏之党,以未成妇也。’现在白氏还没有跟丈夫见过面,执法部门就要判她死刑,如果这样,要是他们正式完婚的话,不知道还会怎么判?《礼记》上有‘附从轻’的话,就是说对可轻可重的判决,还是按从轻处罚。《尚书》也有‘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话,就是怕判决容易太重。如果白氏已经接受丈夫家的聘礼,进了丈夫家的门,判上几年徒刑就可以了,杀了她实在也太重了。”

争论上报到曹操那里,曹操认为卢毓的意见很正确。以后卢毓在曹魏大部分时间都从事司法方面的工作,当过曹魏的司法部部长(廷尉)。

担任过门下贼曹的还有郭淮,他后来到丞相府任职,升得很快,随同曹操征汉中,被曹操留在了那里,从此在西部带兵。

应、丘俭、司马孚在曹植那里担任的是“文学”一职,不是专职搞文艺创作,而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统称,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也设有这样的机构。刘桢的职务比较特别,叫“庶子”,就是总管,大概与长史差不多。

从上面这份不完整的名单看,曹操不仅让儿子们组建办事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而且在选任属吏方面很慎重,所选都是有真才实学之士,同时人品必须清廉正直,不阿谀奉承,真正做到了“高选”。

曹睿日后当了皇帝,在回忆爷爷曹操为叔父们设官署、选才任能之事说:“自太祖受命创业以来,他深刻地感受到治乱之源,明察存亡之机,所以初封诸侯时,训诫大家要恭敬、谨慎,并安排天下正直之士辅佐他们,常常拿马援的遗诫提醒大家,严格限制诸侯与宾客们的交往,如果犯了错误与一般人同样处罚。这难道是不重骨肉之情吗?只是不想让子弟们犯过失呀。”

另一方面,这些新设机构也吸引了邺县的各路人才,据《三国志邴原传》记载,五官中郎将府、平原侯府等设立后,许多人都心中向往,一时间曹丕兄弟们府第前宾客如云(天下向慕,宾客如云)。

【四、兄弟争宠】

一下子新增了那么多机构,但人才总是有限的,况且那段时间魏国正在初创之中,也需要大量人才,曹操一再发布“求才令”,仍然满足不了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那种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优秀人才,更是大家争抢的对象。

对于人才来说,这一段真是黄金时期,求才若渴的领导,到处挖人的说客,足可以让自己待价而沽,当然前提是必须有真才实学。

对人才的明争暗抢主要发生在五官中郎将府和平原侯府之间,也就是曹丕、曹植兄弟之间,尤其对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些人,曹丕和曹植都“争与交好”,都想把他们拉到自己身边来。

在人才争夺战中,二人互有胜负。据《晋书》记载,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本来被先派到平原侯府担任文化处处长(文学掾)。司马孚觉得曹植年轻气盛、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负才陵物),多次向他提出劝谏,但曹植不听,司马孚一气之下转到曹丕那里。

这个记载是事实,但过程是有问题的,关于曹植“负才陵物”的记载似乎只有这一处,在其它史料中,曹植倒是一个为人通脱、不拘小节的人,应该没有这么差劲。况且因为对领导不满意就想换单位,放到现在可能不是件太大的事,而在那时是绝对很难办到的,背后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成功。《晋书》之所以这么说,只是给司马孚的跳槽行为找个借口而已。

事实上,司马孚不安心在平原侯府工作,应该与曹丕方面挖墙角有关。司马孚的二哥司马懿虽然没有进入五官中郎将府任职,但他此时已经是曹丕绝对的心腹,司马孚的行为说不定就有司马懿的影响。

同样情况的还有应,开始在平原侯府供职,后来转到五官中郎将府。

但曹丕也不是想要谁就是谁,他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据《魏略》记载,曹丕当时到处挖人(时五官中郎将博延英儒),听说书法家邯郸淳很有名气,想把他延揽到自己门下,但曹植也想得到邯郸淳,最后由曹操出面协调,让邯郸淳到曹植那里工作。

据《三国志荀传》记载,荀生前曹丕对他十分恭敬(曲礼事),但荀的儿子荀恽却看不上曹丕,反而与曹植关系很好,惹得曹丕很不高兴。

荀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这些人要么真的不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