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机变诡异的中国古代权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此相比,湘军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私属性质。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和最高统帅,他在创建湘军之初,就断然改变八旗、绿营之法,制定了一套新的法规制度。依照这些法规制度,湘军的大帅和统领由曾国藩本人亲自挑选;统领之下,是为营官,由统领物色;营为湘军基本单位,全部兵士均由营官亲自在本乡招募。这样一来,兵为营官所私,营官为统领所私,统领、大帅为曾国藩所私,通过这种递相私属的关系,湘军变成为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湘军既然私属于曾国藩,他人自然难以调度指挥。如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太平军回师武汉,清廷急令曾国藩火速增援湖北清军。曾以水师尚未练成为借口,按兵不动,虽朝廷连下四道上谕,均视之阙如,朝廷也无可奈何。湘军的创建,导致了“兵为将有”局面的产生,在清廷原有的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权力结构上冲开了一道缺口。

随着军权的下移,地方的政权与财权也随之为曾国藩集团所掌握、控制。根据清制,掌握地方大权的督抚,皆以文官选任,不得以谙习兵法战阵的武官开列。其用意在于文人不知兵,虽授以疆寄,独任方面,也不必深以为忧。而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虽本为文人,但却手握重兵,久历战阵,通晓戎机,他们的身份,已由文人变为儒将。因此他们膺任疆寄,就是对清朝定制的突破。而他们一旦大权在握,便大展经纶,开始了对地方政权的包揽把持。

在此情况下,皇权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咸丰皇帝一向自诩“黜陟大柄,朕自持之,非诸臣所可轻议”(梁章钜:《枢桓纪略》卷一。),但也不得不公开承认,他对曾国藩等人的一切建议筹划皆“言听计从”。当然咸丰皇帝并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以咸丰帝为代表的皇权与曾国藩集团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之争。曾国藩以老谋深算的策略和权术与朝廷周旋,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极大地壮大了实力。

咸丰初年,曾国藩集团刚刚形成,尽管羽翼未丰,却在军事、政治、财政上表现出相对独立的集团意志,这就触动了清廷敏感的政治神经。咸丰帝即位不久,便流露出对曾国藩集团的无比忧虑。为了抑制其势力的膨胀,清廷对曾国藩集团采取了各种压制措施。

首先,不轻易授予曾国藩集团成员军政实权。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创建湘军,东征西讨,功勋卓著。因此,他遭到了清廷的猜忌。咸丰帝说:“曾国藩一人统领重兵,朕心实深悬系。”《咸丰朝东华录》卷五二。还在湘军出师东征时,咸丰帝特诏湖广总督台涌、贵州提督布克镇严密监视曾国藩的行动。

其次,在军事部署上进行压抑。咸丰帝不仅长期不授予曾国藩等人军政实权,还时刻提防他们居功傲上。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咸丰帝的计划是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为此,朝廷把由绿营兵组成的江南、江北大营部署在攻占天京,获取扫灭太平天国首功的位置,而让湘军去打那些疲于奔命、劳而无功的外围战,致使曾国藩等人时而援浙,时而赴闽,时而入川,客寄虚悬,难以取得大的成功。

再次,限制湘军粮饷。湘军非国家经制之师,其粮饷基本靠自筹,很少靠朝廷接济。然而,就是自筹粮饷,也受到朝廷的多方阻挠。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以军营急需,奏请拨江西漕折银每月5万两,咸丰帝却故意截留不解。由于朝廷的限制和其他原因,截至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湘军历年欠饷高达4987500两。因为粮饷奇绌,湘军常常窘迫到数月发不出兵士饷银的境地。

此外,地方官吏还秉承朝廷的旨意,从各方面对曾国藩集团进行排挤和刁难,不少地方官甚至从粮饷上卡曾国藩的脖子。

对于来自朝廷的压抑,曾国藩集团成员皆怒形于色。曾国荃在给其兄的信中大发牢骚,表示不愿“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彭玉麟则发誓坚决不受朝廷之官职。咸丰十年(1860年),绿营水师杀湘军杨在福部官兵,激起了曾国藩集团的切齿愤怒。曾国藩得报也批曰:“此仇不可不报,若辈欺善怕恶。”赵烈文大骂朝廷纵虎食人。他上书曾国藩说:“当今之世,王纲倾覆,民生几尽,忠臣腐心,义士切齿。”认为朝廷已不堪扶持,因恳请曾“雄略与时转移”,“稍以便宜割断”,乘时以出,自谋善策。那位博通经史、精于帝王之学的湘绮先生王辏г耍��嵌啻我晕⒂锶霸���被�⒍希�∏迨姨煜露����⑸�疲�凹敖癫蝗。�蟊厥善辍薄5笔本土�����茉��跻灿腥∏迨叶���囊馔肌L�教旃����炖钚愠梢苍�八�粤ⅲ�猿扇�愣α⒅�啤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