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机变诡异的中国古代权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3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来迎接公孙鞅。公孙鞅进入宫中,孝公亲自赐座,向公孙鞅请教,态度非常诚挚而恳切。公孙鞅尽展其学,向秦孝公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秦国富强的道理,以及秦国现在存在的弊端,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等等。彼此问答,接连三天三夜,君臣二人越谈越投机,越谈越融洽。于是孝公拜公孙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由于秦孝公的充分信任,公孙鞅的变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秦孝公封之以商、于之地,故后来公孙鞅即以封地为姓,人称其为商鞅。

以后秦国的历代君主都坚持商鞅的新法,秦国很快富强起来,与东方的齐国一道,成为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游说之士奔走于各国,摇唇鼓舌,纷呈说辞,掀起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战。人们把这批游说之士叫做纵横家,把他们的游说谋略叫做纵横之术。联合各弱小国家以对抗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合纵。臣服于一个强国以攻打别的弱小国家,叫做连横。合纵进攻的对象主要是齐、秦两个国家。连横则以齐、秦为中心,战国后期主要是以秦国为中心。

过去有关战国纵横家的事迹,记载得最多的是关于苏秦和张仪在各国间的游说,并把二人说成是同时代的人,二人的游说针锋相对,由此衍生出许多精彩的故事。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该书记载了大量纵横家的事迹。该书表明,苏秦死于张仪之后,其主要政治活动也比张仪要晚。从该书的记载来看,最早发起合纵的是魏国的公孙衍,最早游说连横的是秦国的张仪。后来游说合纵的重要人物有苏秦、李兑等。

公孙衍原本是魏国人,做过秦国的大良造,因与张仪不合,被秦王免职,后又回到魏国,担任过将军和丞相。当时魏、韩等国经常遭受秦国的进攻。为了联合东方各国共同抵御秦国,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共同称王的活动,组织合纵抗秦。为了离间五国的联盟,张仪离开秦国,来到魏国,得到魏王的重用,被任命为相。他企图破坏公孙衍的合纵,让魏国与秦国连横。由于张仪的破坏,公孙衍发动的五国合纵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公孙衍离开魏国后,到齐、燕、赵、中山、韩等国去游说合纵抗秦,这五个国家都采纳了他的主张,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都任他为相。不久张仪的阴谋败露,魏国把他驱逐回秦国。在五国的支持下,魏国又重新任命公孙衍为相。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的发动下,魏、赵、韩、中山、燕五国合纵攻秦,楚国担任合纵长。五国联军进至函谷关,但在秦军的打击下,联军败退,这次合纵就失败了。这是战国时期第一次大规模的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孟子曾经这样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外交活动:“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张仪回到秦国又做了相。秦国想攻打齐国,但齐国与楚国联盟,共同对付秦国,使秦国不敢贸然行动。张仪向秦王建议,由他亲自去楚国拆散齐楚联盟。公元前313年,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大王若能闭关绝齐,秦王将把商、于六百里地献给楚国。这样一来,大王西与秦国结好,同时又削弱了齐国,还能得到六百里的土地,一举而得三利,大王何不行之?”楚怀王一听有这么多好处,就很高兴地答应了。楚国的大臣们都很高兴,纷纷祝贺楚王,唯有陈轸向楚王致哀。楚王很生气,问他这是为何。陈轸说:“我看商、于之地不仅得不到,齐国还会与秦国和好,齐、秦联合必然对楚国构成祸患。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就在于齐楚联盟,我若闭关绝齐,齐国必然与秦国结盟,这样楚国就孤立了。到那时,秦国怎么会给孤立的楚国六百里土地呢?北绝交于齐,西生患于秦,两国都来攻楚,楚国就危险了。大王何不表面上与齐国绝交,暗地里又和齐国结盟,派使者随张仪到秦国,如果秦国给地,再同齐国绝交也不晚。秦国如果不给地,就暗地里和齐国计划谋秦。”

应该说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两全之策。但是楚怀王贪图小利,全然不听陈轸的建议,与齐国断绝了关系。随后楚王就派使者随张仪到秦国去接受土地。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假装坠车,借口脚受伤而三个月不上朝。楚王认为秦国以为楚国和齐国断交不彻底,于是就派了一位勇士到齐国去大骂齐王,齐王十分生气,就与楚国彻底绝交,与秦国和好。这时候张仪上朝了,楚国使者求见他,他故作惊讶地说:“您怎么还没回国呀!”使者说:“您还没有给楚国六百里土地呢!”张仪说:“什么六百里?我给楚王说的是我自己的封邑六里地。”

使者回报楚王,楚王大怒,要兴兵攻打秦国。陈轸劝楚王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