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流水线和冲压加工,徐杰之所以让德国人看到,其中根本原因就是这种管理原则是藏不住的,用不了多久美国人就会采用流水线管理,而冲压加工更是无法保密,有经验的人拿起一个零件,端详几分钟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加工方式,人家回去一试验就可以得出结论。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德国人看个大概,反正流水线生产最核心的是管理和分工,这可是要经过长时间研究才能得到最佳结果,至于冲压部件吗?德国人最晚一战之中就会用上,只不过徐杰让这个时间提前了点,毕竟华夏还要靠德国削弱英法俄呢!。…。
而对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后德国人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一种极其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蔓延,这完全得益于腐朽的清王朝被推翻后,人民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各种桎梏在一夜之间消失,并且庞大的建设给予了每个想要工作的人一个机会,在欧洲各国经常出现的生产过剩等问题,在华夏根本不存在,因为华夏现在离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还十分遥远!巨大的内需可以让他的经济保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速增长。而在政府的强制作用下,工厂主的利益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中,社会财富的转移支付被尽可能的向普通人民转移,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防止了社会动荡,增加了发展后劲!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华夏共和国还是十分开明的,在旧有的桎梏消失后,各种文化和思潮层出不穷,这完全可以看做一个被压抑已久的国家的情感释放。新的华夏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政府各项支出中,除了军队建设和各种工程支出外。教育经费排名第三,而且不少工程也是教育工程,如果将其算进的话,教育经费的比例将达到9%左右!这个比例在时刻准备打仗,并且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工业的华夏来说已经有些不可思议了。。…。
除了政府投资以外,华夏政府还鼓励民间兴办教育,而这些民间院校主要以各种技校为主,培养专业技艺,在经过相对较短的时间培训后就可以到工厂工作,这一方面补充了专业技术工人的不足,另一方面对提高人口素质也有极大的帮助。而在文化方面,现在的华夏就是一个大熔炉,各个阶层都试图在这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且因为有大量华人华侨归国,所以文化更加多元。而华夏政府的态度就是只要不危机社会政策运作。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做过多干涉,当然,必要的导向性作用还是要有的。
而对于华夏政府的组织形式,德国人并没有了解的太多,不过从各方面德国人能感觉到,华夏政府处于一种多方势力的平衡中,按说华夏建国前最强大的力量应该算北洋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本身就是由数支力量构成的,李鸿章执掌的直隶体系,还以刘铭传负责的闽浙台,还有像北洋水师和北洋新军这些在甲午战争中崛起的军方力量,虽然杂乱,但是在徐杰领导下,再有共同目标的情况下,各方之间很少扯皮。。…。
而且在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各派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化,老旧的人都走了,而新上来的少壮派或许背景不一样,但是在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问题上都是一致的,而这就构成了华夏政府的信念基础!而在这个国家中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随处可见。…。
而对于华夏军队,德国人则抱有十二分的信心,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支远东的军队装备了不亚于欧洲陆军强国的武器,也不是因为战胜了日本和俄国的光辉事迹,对于德国来说,前者不过是一支军队的物质基础,虽然必不可少,但是也只是决定因素之一。德国陆军法国陆军装备其实相差不大,但是战斗力却差出不少。而至于后者,日本陆军很强吗?德国人不这样认为,至于俄国陆军吗。在逐渐认清了俄国陆军的本质后,德国人发现,曾经的欧洲压路机已经垂垂老矣,俄国人落后的军事组织形式和孱弱的工业已经不足以支持俄国陆军继续更新换代,虽然表面上俄国人依然有令人生畏的军队规模。。但是考虑到远东的具体情况,过于遥远的距离和众多的敌人让俄国人在远东根本没有胜算。。…。
华夏军队真正让德国人感到敬佩的是一种对军事变革的敏锐性!当然,这一切都源于现任华夏共和国总理徐杰,这种近乎神迹的敏锐性早在1889年开始就显现出来了,当世界各国都在大量装备各种穹甲巡洋舰的时候,徐杰已经开始着手建造装甲巡洋舰,北洋海军甚至直接跳过这个历史阶段,直接从轻型装甲巡洋舰入手,发展自己的海军。当甲午战争爆发后,吨位上拥有优势的日本穹甲巡洋舰编队被区区3艘轻型装甲巡洋舰压制,而在三艘重型装巡到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