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海权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33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里科有胆量和政府对着干,但是马吉芬可没这个底气!

马吉芬现在也处于两难的境地,虽然意大利人步步后退,但是其主力依然还在,自己一走,那么地中海的制海权肯定易手。而如果继续死磕对手的话,那么北大西洋的运输线就可以用永无宁日来形容了。协约国政府绝对不允许对方用利刃把自己的血管搅成一团乱麻。对于英国舰队。马吉芬十分清楚对方的苦衷,稍有失误就有可能让英国人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大舰队直接出动主力舰的可能性极小!因为他知道杰里科十分求稳,这种近乎作死的举动绝对不会做。。…。

此时马吉芬和杰里科的想法非常类似,那就是先对海上运输线进行一下改变,例如说将整个运输线北移,尽可能的脱离西班牙舰队的打击范围。或者大量租用华夏的商船进行运输,协约国不敢打华夏的船,同样,同盟国也不敢打。同时海军使用大量的驱逐舰开始清理海上的西班牙袭击舰和伪装补给舰,驱逐舰被抓住了算协约国倒霉,以这种近乎血腥的办法来削弱对方的破交能力。同时美国舰队也可以选择攻击西班牙港口来进行报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集中兵力先搞定意大利,至少要把几个关键通道用水雷网控制住。…。

但是可惜的是,无论是马吉芬还是杰里科的想法都不代表协约国高层的意见,相对于马吉芬这种攻击性极强的战略,协约国高层想的是如何能更加的稳妥。海军作战部部长本森最终以次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另外一个方案,其核心就是美国舰队从地中海撤出,放弃对地中海的控制,先巩固住北大西洋。。然后根据同盟国的行动见招拆招。而这个方案无疑得到了威尔逊总统的赏识,毕竟这让珍贵的美国舰队毫发无损的从地中海脱身。当这个计划送到了马吉芬手里的时候,这位美国舰队的掌门人并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就像当初他曾经警告美国政府德国公海舰队有能正面挑战英国舰队的实力这件事一样。尽管他说的很对,但是这一次,他依然无力改变什么。。…。

“这样做使我们暂时解决了北大西洋运输线的难题。但是记住,这样做至少会让战争延续2年以上,甚至于到最后我们只能获得一个不胜不败的结局!很有可能我们花费了数十亿美元的财富以及上百万美国青年的鲜血而无法获得任何实质的利益。”马吉芬在命令上签字后这样说道。

感谢书友zhouyu1976和hukaikaka的打赏~~~,以及书友大胆100、奥芬、f663026的月票支持~~~~。。

第九百五十七章 全新的局面

本森提出的战略绝对不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协约国高层都可以接受的,无论是杰里科还是马吉芬他们过于激进的战略就有点像猛药,可以较快的解决问题,但是同时也会导致伤口在某一段时间内急剧恶化。协约国高层不得不承担着巨大的民间压力。马吉芬最后的警告并没有触动威尔逊总统,战争再打两年又如何?反正德国人已经打了三年了,既然德国愿意继续下去,美国人陪着你打两年又如何?美国政府甚至愿意让英法德奥意五国好好的放放血,只有这样,美国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至于最后一句血本无归?威尔逊总统只不过笑笑而已。因为从国力上来讲,此时的美国要远超已经打了三年战争的同盟国!

美国人表示无所谓,英国人问题也不大,毕竟最依赖北大西洋运输线的是英国,英国从殖民地调拨物资和兵员到最后都会集中在美国然后再走完这最后一段路程。。(整个印度洋已经置于了同盟国的掌控之中,除了给协约国运输的华夏商船可以在印度洋通行无阻之外,其它任何搭载协约国物资的商船都必须绕道太平洋,然后走大西洋。)整个北大西洋运输线几乎就是英国的生命线。而英国人又偏偏缺乏足够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放弃相对不太重要的北非,集中兵力守住交通线,同时英美两国舰队靠在一起又相互有了照应,在英国人看来自然更好。。…。

唯一对这个结果无法接受的国家是法国,法国和英国美国不一样,人家在北非有大量的殖民地,而且还有十几万的军队正在和同盟国战斗,英法两国海军撤出地中海无疑等于把北非拱手送人!中国有句俗语叫崽卖爷田心不痛。北非和英美关系不大,但是和法国关系太大了!北非为法国提供了大量人力,同时为了守住这块地方。法国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英美说撤就撤了。这让法国无法接受,自己的利益让人无端卖了,这让高傲的法国政府感到十分的愤怒。

但是不接受又如何?法国海军已经名存实亡,英法非要走。法国人又能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